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罗平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项重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错误仍然困扰着教师和学生。
作为教师,除了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些出现的错误外,更要将这些错误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分析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实践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方法,却往往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不是看错数字、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竖式的结果和横式都不相同,甚至忘记写结果等等。
对此,一些家长和许多学生,都认为是“粗心”导致的,那为什么会“粗心”呢?可以说计算的准确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孩子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将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分析。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产生的错误1.知识性错误。
(1)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口算技能。
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表内乘法出现二六十八、六九四十五等错,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25×8,分数与小数互化等不熟练,简便算法不能“为己所用”,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
复杂的计算,都是由若干相关的基本口算所组成。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口算熟练,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
如果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一些简单的口算不熟练,常常会导致计算时出现以下错误。
24×5=100 15×6=80 0.22=0.4 0.33=0.274.2+8=5 125%×8=1 4.1÷0.41=0.1 2.5×4÷2.5×4=1计算325×9要用到5次基本口算,其中乘法口算3次,加法口算2次,如果在计算中有一步出现错误,那么整个题就计算错了。
因此,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切实加强口算训练,强化特殊数值的记忆,逐步达到又对又快的程度;对于基本口算,要脱口而出。
(2)方法错误。
①对运算法则的模糊。
如:(48+336÷16)×24=384÷16×24=24×24=576错误分析: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法则不清,在他的脑海中,任何脱式计算顺序都是从左向右运算,不考虑是否有括号,是否是同级运算。
因此,导致错误。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感知式题时,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以致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往往难以区分,常常出现错误。
如:55+45×0.85=100×0.85=85这道题正确的运算顺序应该是从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学生由于受55+45=100的强刺激,就错误地先计算55+45=100,后计算100×0.85=85,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
排除这类错误,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从而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②概念不明确,算理不理解。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主要是以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为基础,如果学生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掌握得不好,理解得不够透彻,那么就难免在计算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学生经常出现2500÷400=6……1的错误。
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2500÷400时,学生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得到商6余1个100,而他将1个100误认为是1,于是横式就写成了2500÷400=6……1。
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对商不变的性质理解得不够透彻。
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注重对教材所提供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来体会法则的合理性,杜绝计算中重算法轻算理的现象,防止算法和算理脱节。
③括号的运用思维混乱。
1528-845-155=1528-(845-155)=1528-690=8381528-845+155=1528-(845+155)=1528-1000=5281528-(845-472)=1528-845-472=683-472=2111528-(845+472)=1528-845+472=683+472=1155四则混合运算中添括号、去括号,学生最容易出错,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比练习。
④运算定律理解不透彻。
500÷20+400÷20=(500+400)÷20=45600÷(20+30)=600÷20+600÷30=30+20=50学生受乘法分配律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出现了运算错误。
“计算是正确吗?”经过学生们的充分分析和讨论,便马上得出第二题算法是错误的。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便又结合生活,创造情景,例如:幼儿园买来500块奶糖和400块水果糖,平均分给20名同学。
每人能分到多少块糖?幼儿园买来600块奶糖,平均分给20名男同学和30名女同学。
每人能分到多少块糖?这样便立即将枯燥的计算变为生动的生活实例,在计算中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
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产生的错误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
第一,教材内容丰富,不再像以前有充足的时间来练习计算,巩固计算。
第二,学习习惯不良,态度不够端正。
有些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书写潦草,字迹连自己都看不清楚;计算时粗心、马虎,把题目抄错,数据漏抄等,从而出现错误。
这些都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认真造成的。
如由于写字了草,结果是0、6不分,1、7互变等。
其次有的学生口算能力较差,表内乘法不熟练,导致计算出错,再者由于作业习惯不好,有的学生书写时乱涂乱改,在涂改中不仅卷面不整洁,而且常产生误看、误写的错误。
有些学生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而直接写在桌面上,甚至手心手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
第三,缺少计算后必须检验的良好习惯。
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而有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更有一些学生知道自己无把握全部正确,就依赖于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
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坏习惯。
三、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性的对策1.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前提。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在做喜欢的事情时会产生一定的兴奋情绪,这种情绪会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而做不喜欢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懈怠情绪,这也是出现错误的原因之一。
从小学生的心理上来说,计算相对来说乏味、枯燥,因此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从呈现计算题的教材开始,要精心设计,让学生产生乐于计算的心理,比如低年级在教材的引入时,就可采取一些情景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老师设计的计算题目的情境中,低年级采取用游戏、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竞赛等方式训练。
2.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尤其是对运算符号的理解,对小数、分数的含义的理解,熟练掌握运算方法,正确理解运用运算定律,对提高计算正确率有很大帮助。
3.科学有效地训练。
就是说,计算练习的内容、时间要适时适量,要有针对性,要常抓不懈,练习形式要多样灵活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必须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每节课花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练。
并把此项训练当作常规来抓。
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主要有:①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要熟记,如25×4=100,125×8=1000;②常用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③π~10π的数值;④1~20的平方数,1~5的立方数;⑤理解和掌握有关“0”和“1”的计算特征,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4.注重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重视培养估算能力和习惯。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
教师要适当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商等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只有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能力(1)审题习惯。
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2)简算意识。
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如计算0.38×99=,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产生进位错误。
但是如果把99看作(100-1),原式变为0.38×(100-1),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3)验算习惯。
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
检验时傲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5. 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
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
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
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自动化是技能的特征之—,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6.重视错例分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及时了解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