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贺岁电影的走向

论中国贺岁电影的走向

论中国贺岁电影的走向摘要:“贺岁片”作为特定时期上演的极度张扬大众文化指向的商业电影形态,登上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舞台,根植于传统文化心理需求的“贺岁片”这个名词也就诞生了。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相交融而衍生的词汇,贺岁片的兴起及它丰富的发展历程让电影类型呈现满汉全席似的丰盛与精致,给电影创作和生产带来新的生机,也给电影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无论立足于电影商业美学看贺岁电影的发展,还是以大众的消费文化视角看贺岁电影的发展,中国贺岁电影必将步入繁荣与辉煌。

关键词:贺岁片;历程;商业美学;消费文化;走向目录一、中国式的“贺岁电影” (1)(一)“贺岁片”的缘起 (1)(二)中国“贺岁片” (1)(三)中国贺岁电影发展历程 (2)(四)中国贺岁电影的基本特征 (4)二、从电影商业美学看贺岁电影的发展 (5)三、从大众的消费文化中看贺岁电影的发展 (8)四、中国贺岁电影前景展望 (10)(一)影片类型多样化 (10)(二)电影命题多元化 (11)(三)制作形态多级化 (11)参考文献 (13)谢辞 (14)电影是文化里的一道大餐,是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看电影的追求已不是一种奢侈,多种形式与题材的电影让大众们眼花缭乱,而贺岁电影的出现无疑给了大众们新的惊喜。

贺岁电影出现在中国亦非偶然,可以说它是电影类型的其中之一,也可以说它是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

无论哪者,它都在中国的电影历史上有辉煌的一笔。

一、中国式的“贺岁电影”(一)“贺岁片”的缘起中国旧时的梨园有个传统,在年关岁末之时,众多的名角儿必定聚集在一起,来一出大戏,以感谢戏迷们多年的厚爱,戏的内容也大多是吉祥喜庆之类。

各位名角儿都使出看家的本领,倾力出演。

这场应节的大戏唱作之佳,场面之盛,为一年之最。

出演“贺岁大戏”的艺人们对观众也是打心眼儿里的感激和酬谢,因此他们不仅比平日里演得卖力,而且票价还减半,深受戏迷们的喜欢。

由于有这层含义,这岁末年初的表演就称之为贺岁,甚是应景。

在电影中,同样有着“贺岁片”这么一个词儿。

“贺岁片”的称呼来源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的一种市场操作理念。

它是电影从业人士利用圣诞节期间这一特殊时段而推出的专门为节日中的观众量身制作的影片,背后有着强烈的经济观念。

对好莱坞而言,其电影的旺季主要集中在每年暑假和元旦这两个档期,原因在于这两个档期被“释放”的青少年是好莱坞眼中影片的主要关注来源。

在这两个档期中,后一个档期因为涵盖着圣诞节和元旦而有着突出的优势。

圣诞节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哪怕再忙也不会忘了好好的过一个圣诞,准备众多的圣诞礼物,购买众多的物品,进行各方面的娱乐与休闲享受。

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消费需求也历来被商人们所重视。

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争取巨额票房利润的大好时机。

因此,每年的元旦前后,他们都会专门针对对广大观众的口味绞尽脑汁,动用巨大的资金和高科技,邀请一大批的大牌明星,制作一些轻松、娱乐性强的影片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是为“贺岁片”。

(二)中国“贺岁片”中国的“贺岁片”概念最早应该出现在香港。

有着“东方好莱坞”美称的香港电影,它在世界电影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开始没落),其操作模式和市场理念与好莱坞最为接近。

每至年关,香港的电影从业者也都为观众定做几部贺岁片,诸如《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满汉全席》,这些都是为中国观众熟悉的贺岁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明星们不计报酬,倾情演出,即使最小的配角也由大明星担纲主演。

片中更少不了剧组成员集体亮相向观众拜年道贺,温情融融,喜气洋洋,可见演员与观众的鱼水之情。

这一点,香港贺岁片与好莱坞纯商业利益有着显要的不同,在动机与思路上与旧时的梨园艺人一脉相承。

内地贺岁片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5年。

1995年是中国电影吹响改革号角的第一年,当时中国第一次引进10部进口大片,给当时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剂强劲剂。

这些大片中,就有后来被称作内地电影市场“贺岁片”开山之作的影片《红番区》。

而“贺岁片”在内地真正落实,还得益于从1992年开始的中国电影体制两次改革的大环境。

当时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模式逐渐放开,经营更加强调自主性,行业的主动权和生死权也有更多下放。

因此,电影的商业性开始摆在了电影人的面前。

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贺岁片”在制作与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中。

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在内地引进《红番区》的同时,也引进了“贺岁片”这一概念,并且为内地的电影从业者尤其是市场操作人士所重视。

(三)中国贺岁电影发展历程1、贺岁电影之拉开序幕1995年成龙拉开了中国贺岁电影的序幕。

《红番区》作为首部贺岁片进军内地市场,一举创下3800万票房奇迹,这不禁引导了内地影人发现了一座金矿。

紧接着《白金龙》和《义胆厨星》使人们开始关注贺岁电影的魅力。

同时,成龙的拳脚“打”醒了困惑在低迷票房之中的内地电影人,使他们看到了“贺岁”这块香浓美味的蛋糕。

从1997年底开始,“贺岁电影”的席位多了“内地电影”这一看似稚嫩而又极聚力量的成员。

2、贺岁电影之梦想开始的地方贺岁片真正在中国内地大张旗鼓的制作并吸引众多的注意力,应该从1998年开始。

其始作俑者就是冯小刚。

当时紫禁城影业公司和冯小刚推出了《甲方乙方》,并夺得了3000万的票房,轰动一时。

此后两年,冯小刚与紫禁城影业公司又接连推出《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虽然票房连连下降,但冯小刚依旧坐稳贺岁片的头把交椅,执掌贺岁大旗。

冯小刚都市喜剧系列大多属于中小制作影片,通常是针对中国农历年而定位为贺岁片,喜剧明星+漂亮女性的固定组合、小品似的故事、小悲大喜的通俗样式,小人物狡猾的胜利和命运的无奈构成了这些电影的基本特点。

如果说拍《甲方乙方》的时候,冯小刚第一次注意到电影档期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的话,那么他之后的贺岁系片则是有意为之,并把特殊档期观众的观影要求与电影的题材选择、风格特色以至影片的整体策划结合起来,以贺岁片的面目见诸观众,营销电影,成为了一个具有“必然性”的产品系列,从而在观众的消费心理中获得了一种定位,一种消费期待,一种可以预计的消费效果,也为冯小刚带来了品牌效应,从而让梦想有了开始的地方。

3、贺岁电影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冯小刚的成功立即引起了许多大导演的效仿。

1998年底到1999年初的贺岁影片便达到了十余部,包括《没事偷着乐》《男妇女主任》等,但最终敌不过冯氏“贺岁片”,从而更加巩固了冯氏贺岁片的地位。

在千禧年之年,冯小刚并没有推出作品,于是几部影片打着贺岁的旗号登场了,包括《防守反击》《考试一家亲》等。

但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张艺谋的贺岁电影《幸福时光》。

这是张导头一次进入贺岁档,小试了一把牛刀,虽然不太成功,但脉络却已被他摸准了。

隔了一年之后,冯小刚卷土重来,《大碗》一片再次傲视群雄,成为2001年底到2002年初最卖座的国产贺岁影片,击败了当时包括《天下无双》《一见钟情》等十余部贺岁电影。

五年的时间,冯小刚以四部影片成为贺岁档中最大的赢家这个成绩是极具号召力的,也由此把冯小刚个人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完全可以与张艺谋、陈凯歌齐名。

2002年底《英雄》的隆重推出一举占领了国内贺岁片的头把椅子,而这也开启了武侠魔幻大片贺岁的时代。

其实真正的国产武侠魔幻大片并不是很多,大体上只有三部,分别是2002年底的《英雄》,2005年底的《无极》及2006年底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与陈凯歌这两位号称中国最顶级的导演将贺岁片当成了验明正身的实验场。

不可否认,三部影片至少证明了导演的确是用心制作的,只是赢得了票房却输掉了口碑。

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这的确符合贺岁的意味,不但高票房,还引起了全民的娱乐讨论,这也算是最具内地特色的贺岁影片了。

在贺岁电影史上,2004年无疑是辉煌的一年。

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和周星驰的《功夫》携手双双突破票房亿元大关,但也间接导致下一年贺岁档大片扎堆,《如果爱》《无极》《千里走单骑》《情癫大圣》在贺岁档期拼杀,各有斩获。

2007年贺岁电影《色戒》《命运呼叫转移》《投名状》《集结号》等相继登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题越来越鲜明,平民喜剧、古装奇幻大片、硬汉电影等等风格全面云集在贺岁片中。

2008年至2009年贺岁档期的影片比前两年多出一倍有余,这些贺岁片也大多是主打喜剧牌。

近一年多来,中国乃至世界灾难频发,比如雪灾、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等,贺岁电影的喜剧效果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女人不坏》《非诚勿扰》《爱情左灯右行》《桃花运》《家有喜事2009》都致力于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放松心情,欢笑无忧。

就2008年至2009年档期已经上映的贺岁片而言,最名利双收的莫过于《非诚勿扰》了,这可以视为冯导再次回归到平民喜剧中,中国贺岁片的繁荣成就了诸多电影人的电影梦。

(四)中国贺岁电影的基本特征如今“贺岁片”的含义已经与中国旧时梨园传统中的“贺岁大戏”有着本义性的不同,更多的带有市场操作的色彩。

纵观近年来在内地上映的贺岁片,也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刘震云先生说贺岁片有两个属性:一是人民性,二是传奇性。

人民性是影片拍摄的东西是普通人能够看得懂的,愿意接受的;传奇性就是影片的独特性与假定性。

当然,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特征。

如果细细推敲的话,大致有如下一些特征。

1、贺岁影片内容以一些极度想象性或富有传奇性色彩的题材为主在这个意义上,贺岁片可以说是电影“造梦”功能的一个极致化体现。

一方面,使观众产生梦幻心理,忘却过去一年的种种心酸苦辣,融入到影片的观赏之中;另一方面,也只有依靠这种题材,影片才能放开手脚制造一些引以为笑的噱头与笑料。

《大腕》正是如此,影片甚至没有题材这一概念,而是以冯小刚的惯用手法,堆砌众多的非现实的、极度想象性的情节。

但是这已经足够,在这个时候,观众已经被引诱到其中而不得醒悟自身了。

2、贺岁影片格调以喜庆吉祥为主,营造节日气氛换句话说,就是为节日里图个吉利。

2001年末推出的《大腕》,原来的名字叫《大腕的葬礼》,但是为了照顾节庆的气氛和观众的习惯,特地改名为《大腕》。

这些影片大多是轻喜剧,喜剧因素是影片中的重中之重。

冯小刚的几部贺岁片也都是沿袭其惯长的京式幽默、京味语言、生活化搞笑的喜剧套路。

在所运用的喜剧手法方面,这些影片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搞笑、戏谑、夸张等等,而导演的功力正是体现在如何运用这些手法上。

同时,这些贺岁片的结局都讲究大团圆的模式,营造一种节日团圆的气氛。

3、贺岁影片明星阵容强大,星光熠熠这倒是旧时梨园传统的一个延续。

当然,这是为了票房上的保证,而难得有答谢观众一年来厚爱的意思。

《幸福时光》中以导演张艺谋为中心,,聚集了赵本山、董洁、傅彪、李雪健等众多的明星;《防守反击》编剧谢园,导演梁天,监制葛优,演员则是曾志伟、李湘、陈佩斯、牛群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演员,其阵势可谓“洋洋大观”;《考试一家亲》导演刘晓光,主演傅彪,宋丹丹••起用众多的明星为影片打气也是冯小刚的一个惯用之招,2001年末推出的《大腕》更是如此,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巅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