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在经济全球市场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国民的物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也在日益扩大,这既对中国电影提出了严峻的历史挑战——中国文化是否能够作为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一起,推动伟大民族复兴的实现;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文化可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多元的世界文化提供丰富营养。

简而言之,文化软势力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影响力。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如何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如同中国其他文化产品一样,由于在对外输出的时候,在观念上过度强调“对外宣传”,长期依赖“文化交流”资助,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一方面影响了交流效果,一方面也限制了传播范围,更难以积累资源,打造品牌,进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长期停留在小范围、小群体“交流”或者电影圈“评奖”的精英传播阶段。

而中国电影真正要走出去,就必须继续提高中国电影产品的国际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品牌,才能继续扩大在国际主流中的传播范围,形成中国电影的“实力”。

我国电影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我们没有将这些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电影在“走出去”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并借鉴美国好莱坞电影全球化成功的经验,中国电影应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第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世界各地兴起“汉语热”、“孔子热”等。

但中国文化真正的要通过电影传播出去,还必须继续提高中国电影产品的国际适应能力,在坚守自身文化特色、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品牌,让自己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一部好的影片要能够表达人类普遍关心的感情,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懂,才能真正传播民族文化。

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仅仅强调民族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普遍性、共同性,开掘人类永恒的主题,进一步展示和挖掘丰富的人性,表现出使世界各民族观众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资源丰厚,但是,我们要的是将传统变成现代的一面镜子,一种参照,一种框架,让传统与今天对话。

传播是一种交流。

任何交流都不能简单地“以我为主”,而是相互妥协,因此,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对话”、“谈判”,甚至当我们对外传播能力不足的时候,还需要对国际市场做必要的妥协、让步,以退为进。

所以,在具体对外介绍和推出文化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受众千差万别的欣赏心理、文化背景、接受形式,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与道德传统,贴近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欣赏习惯。

第二,在选择电影主题上,应选择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主题,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影片观赏性,打造“国际性表现形式”与“中国特色创意”完美融合的、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影片。

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要符合国际电影观众对电影的品位和需求,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文化消费特色,打造有针对性的电影产品。

必须充分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指导电影企业生产出符合国际电影观众的品位和需求的作品。

引导电影制作单位加强对国际市场、海外受众收视习惯的研究,努力在“中国元素、国际表达”中寻找契合点,在提升创作制作水准、突出人文底蕴、体现时代精神方面多下工夫,打造电影精品。

重点拍摄影片,提高影片外文译制配音水平。

第三,在推动影片“走出去”的过程中,加大既有平台的推广力度。

有针对性地提供片源,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国电影展映活动,展示最新最好的国产影片,增加中国电影的海外曝光率,大力宣传中国正面形象,营造积极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培育中国电影的国际观众,助力国产影片的商业出口。

第四,高端国际合作和电影制作的专业化是推进电影创作、电影制作的现代化,在叙事、技术、影像等各个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影接轨,适应产业化、国际化大背景下的电影市场的需要的必由之路。

选择具有制作实力和海外渠道的国外电影企业,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拍片,选择具有制作实力和海外渠道的国外电影企业,既要充分利用国外电影企业的营销渠道,借船出海,追求一部电影“走出去”的短期效益,更要注重借鉴合作方的成功经验,完善国产影片的制作模式,最终实现中国电影自力更生走出国门的长期效益。

第五,政府要对电影产业实施扶持和保护政策,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并购、投资外国影片,积累资本,获取经验,逐步提高整合全球电影资源的能力。

国家可以购买一批优秀影片,采用商业广告投放模式,使
海外观众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中国电影。

通过资金补贴形式,把国产电影的语言翻译得更具专业性、多样性,更贴近外国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

整合现有资源,设立统一的国际传播机构。

第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商业电影人才和具有国际票房号召力的电影明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艺术创作、技术制作、国际营销人才和热爱电影艺术、具有全球眼光、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在中国电影仍然任重而道远的“走出去”征途之中,承载重任的除了成本巨大、制作复杂的商业大片之外,与普通人常态生活对应、制作精良多姿多样的中小成本电影其实也大有可为;
而且商业大片的类型,除了成熟的古装武侠类型,其实还有更多反映当代生活的类型样式可以尝试。

只有这样,中国电影的“异域传播之旅” 才不会显得单一。

具体途径可以通过文艺片走进国际电影节:知名国际电影节具有聚焦全球媒体与广大影迷眼
球的效应,是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人在世界影坛亮相的重要窗口。

我们要争取机会携作品积极参赛参展,扩大中国电影的影响。

其次可以重点辐射亚洲地区:亚洲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亚洲影视市场早已成为世界媒体巨头的必争之地。

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与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渊源,中国向这些国家输出影视作品不致遭遇过多的“文化折扣”。

有学者对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境遇做过比较,发现语言、文化、宗教、价值理念,乃至人种的历史和现实差异,是制约中国电影在欧美市场发挥持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而亚洲国家,“特别是在文化、宗教、人种和语言文字上与中国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也是泛华语电影最可能提升
影响力的区域”。

中国电影走出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中国电影要有效地走出去,不仅要在战略层面树立全球化思维、制订长期战略以应对全球化挑战,同时也要在战术层面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确定正确的应对策略。

总之,中国电影一方面应努力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差异化的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