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

评价,可以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

第二,替代经验。

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给人提供适当的榜样。

第三,言语劝说。

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因此可以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

第四,情绪唤醒。

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

高度的情绪唤醒、紧张的生理状态均会妨碍行为操作,因此可以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3)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认为,学生能够主动地、灵活地运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做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这样的学习就是自我调节学习。

社会认知论者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由个人、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所决定。

首先,个人因素包括自我效能、学生的已有知识、元认知、学习目标和情感五个方面,其中又以自我效能最为关键。

其次,他们认为与自我调节学习有关的行为反应有三种类型:自我观察、自我评判和自我反应。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把获得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完成作业、完成实验等作为目标,并对过程进行观察、判断以及对目标的进展做出反应,这些过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彼此交互作用。

第三,在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有经验指导、模仿学习、言语的说服、社会性援助和环境结构等。

社会认知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划阶段、操作和意志控制阶段、自我反思阶段。

计划阶段是指活动之前的准备过程,主要体现为任务分析和自我动机。

任务分析的第一步亦即关键的一步,是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指个体确立学习和具体的行为结果,如在一段时间内决定一组分工的数学问题。

任务分析的第二步是策略计划。

通常,学生为了最好地掌握和表现自己的技巧,需要寻找适合于任务和情境的最恰当方法。

自我调节策略是指个体获得和发挥对自己有意义的技能的过程和行为,如整体表象策略能提高记忆效果。

因此,由于个体内部、个体之间以及背景条件的多样变化。

自我调节的个体必须不断调节其目标和策略的选择。

自我动机来源于对学习的信念,如自我功效和结果预期,也来源于内在兴趣和学习目标定向。

操作和意志过程是指注意、意志过程以及努力的过程,分为自我控制和自我观察两个方面。

自我控制涉及自我指导、使用心理意象、集中注意和运用任务策略等,它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努力,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自我观察是指一个人追踪自己行为的某一方面及其周围的情况和产生的结果。

自我反思是指在努力之后发生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过程。

自我反思过程主要包含自我判断和自我适应。

自我判断包括自我评价和对结果的归因;自我评价则指把自我监控的信息与标准作比较。

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归因相联系,同时又与自我反思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适应相联。

社会认知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是随个人的成长而自动形成的,也不是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被动习得的。

它是在学生发展中与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学生自我调节的来源和自我监控的精确性、持续性直接影响他们的策略调整效果和自我信念的程度。

题目分值: 15.0 分
您的答案:
详细解答: 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它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通过确定目标而影响动机。

班杜拉认为行为是由强化和期待决定。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效能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即人就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因此,依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