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10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① 强聒(guō ) ③难(nàn )壬( rén )人 ⑤ 盘庚(gēng) 2.通假释义。
② 怨谤(bàng) ④胥( xū )怨 ⑥ 会晤( wù )
①不复一一自辨
“__辨__”__同__“___辩__”__,__分___辩__________
②不宜卤莽
“_卤___”__同__“__鲁__”___,__鲁__莽___________
11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12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13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14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 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 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 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 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 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 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 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 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 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 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 文,故又称“王文公”。
3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 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 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 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 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4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题目解说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 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 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答司马谏议 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5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6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15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16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17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18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探究
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
7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8
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资料链接
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 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 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 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 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 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 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
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点。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1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2.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 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 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 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 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 三司条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 马光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 司 马光在洛阳十五年,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 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