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语文重点文章至少要看过一遍,了解大意。
诗歌该背的还是要背由于范围太广,这份材料仅仅是书上整理出来的,方便浏览注:下划线为老师强调的重点。
其余的为黄色绿色阴影重点1.诗歌:《现象七十二变》——罗大佑罗大佑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批判精神,其中《现象七十二变》最具罗大佑的歌曲特点,表现出强烈的反讽效果,也暗示了整首歌曲的基调:面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急剧变化,歌者的怀疑讽刺失望和无奈。
罗大佑的歌曲在表达自己生活感受的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情绪、文化关怀和社会批判内容。
罗大佑歌曲中的激情主义冲动和现实主义批判的融合,也打造了198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启蒙倾向。
思考:举出三首你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歌词,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略)《诗经秦风蒹葭》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是采用复沓形式的临水怀人诗,有迷离朦胧的审美效果。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篇撰。
艺术形式上以四言句式为主,以赋、比、兴多种手法表现。
“风雅颂赋比兴”合成诗经“六艺”《蒹葭》从古至今的几种看法:1.讽刺秦襄公不用周礼之作2.以为招隐求贤之作3.今人多主爱情之说。
《西北有高楼》背: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尽管《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一群不知名的文人,但它在艺术上却达到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以至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对后世诗歌创作,体制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是一首虚拟、象喻的诗。
虚拟:是说诗中情景并非现实的写照,而是作者幻设出来的;象喻:是说以特定的情境象征人生的某种境遇。
这首诗借助于对具体形象——一个假想的歌者与一个假想的听者的描绘,把这两种欲望表现出来。
《长恨歌》——白居易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写的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是叙事诗第一名篇,后世评论家有把它当做政治讽刺诗,也有认为是歌颂爱情之作。
其为爱情说、讽刺说为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之后,李、杨的爱情故事更加引人注目,特别是通俗文艺,对其反复进行改写,如元杂剧中的《梧桐雨》,清传奇剧《长生殿》,都是影响广远的作品。
《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背: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来,走马兰台类转蓬。
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这是一首有作者自己出场的爱情诗。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字义山。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牵连,潦倒终生。
李商隐首创无题诗,其诗也多为“无题”,内同各有不同,但大多具共同特征:意旨含蓄朦胧。
作品的具体内容越是含混或缺失,其概括性可能就越强,也就具有了普遍意义,能引发读者多方面的感受和联想,这首诗就是一个明证。
gao《临江仙(夜归林皋)》——苏轼背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很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注释:此身非我有:我的身体不归我自己所有,即自己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源于道家对人生的看法——出处→《庄子•知北游》营营:原意为来往不绝——出处→《诗•小雅•青蝇》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成“三苏”。
仕途上的坎坷波折,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积极进取和达观放任存于一身。
其词别创豪放一派,影响深远。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东坡其人影响后世深矣,但少有人学得来他那种建立在对世事、艺术深刻感悟之上的旷逸与从容,那是一种难于复现的精神景观。
苏轼被称为豪放词人,虽有豪情迸发、激越昂扬之句,但最为普遍的意绪还是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是一种超旷与潇洒的情怀。
本诗充满理趣而又放纵不羁。
这首妙词充满理趣而又放纵不羁。
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深,而在于趣的点化。
所谓“趣”,就是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
词中正面说理的句子只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辛弃疾背: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22岁时,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农民起义军。
其与苏轼并称“苏辛”。
有《稼轩词》《稼轩长短句》。
本词记一次英雄相会,这次相聚历时十天,史称辛、陈“鹅湖之晤”。
该词中多用比拟、隐喻。
由此词开始,辛弃疾和陈亮用此调此韵,一连有五首唱和,堪称词史胜事。
2.文章:《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王蒙课文:语言的功能大致上包括三方面的功能,一个功能是现实有用的功能,包括交流,包括表意,包括记录,包括传之久远,这是现实的和有用的功能;第二个功能是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化、创造文化;第三个功能是一个浪漫功能,是语言和文字离开了现实或者超出了现实的功能。
语言的陷阱:1.言不尽意——最微妙、最重要的体会,恰恰是语言所表达不出来的。
2.言过其实——当语言以及文字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真实、脱离了真情以后,就变成了反面的东西,变成了语言和文字的伤害。
3.语言通俗化(狗屎化效应)4.语言文字它可以反过来主宰我们,扼杀我们的创造性,扼杀我们活泼的生机。
总结:语言是把双刃剑。
王蒙,生于北京。
著名作家。
1956年秋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起很大反响。
自1950年代以来发表小说、评论、散文、新旧体诗、文学评论、杂文等。
演讲稿特点:1.外松内紧2.亦庄亦谐3.取譬引喻。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课文: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排派头儿。
我对他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
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
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王小波,北京人。
当代著名作家。
本以小说创作为主要写作方式,著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中长篇小说集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感于中国思想界之沉寂庸俗,他开始了思想随笔写作,出版有《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
1997年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王小波的思想随笔之作初读使人觉得好笑,甚至有些油滑;再三读之,却品味出各种辛酸甚至悲愤。
他的文章具有“冷幽默”。
本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世,其蕴含着令人警醒的提示: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这意味着自由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
作者的批评相当犀利,可谓一针见血。
但在这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群的热切的关爱。
《天才梦》——张爱玲课文: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在现实社会里我等于是一个废物。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文学评论《红楼梦魇》等。
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女性作家之一。
天才的痛苦其实并不在她所诉的生活能力的低下,待人接物的低能;而在于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以及过度强烈的心理反应,使她与社会、与社会难以正常相处。
《楚辞•渔父》——屈原背: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文章大意: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看见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文章的内容可以理解为真实的事件,但也可能只是虚拟对白的文学手法,借助于对话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冲突。
渔父和屈原两种形象:一个洒落超脱,全身远害:一个坚守信念,宁为玉碎,两种人生态度。
在后世文人面临挫折时,“渔父”意向总能够触发情思,像我们熟悉的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张志和“清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等。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司马迁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现)。
司马迁: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生于史官世家,曾任太史令,后为李陵降匈奴辩护而获罪,受腐刑。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刺客列传》叙述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著名刺客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