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8(单元测试)(传记)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8(单元测试)(传记)

第二单元传记[单元解读] 传记源于传主的事和史,是传主成败得失之记录。

古人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阅读传记,可以从传主的跌倒与爬起、挫败与新生、良善与丑恶、贤与不肖、荣誉与耻辱等找到自己的需求,让传主成为我们行动的航标灯、前车鉴、警示牌。

解读传记,尤其是名人传记,恰好为自己“主政”的人生之路请来无数大智大勇的高参、“垂帘听政者”!古今中外,多少志士伟人、英雄豪杰、明星大师,甚或凡夫俗子,都在自己相应的时空,放射着或璀璨或黯淡的光芒。

对于前者,我们仰视;对于后者,我们关注。

因为,他们人生中的际遇、生命的历程,理应为人们所记取、所借鉴。

芸芸众生,因为有了彼此的了解,相互的烛照,才演绎和展现了七彩的人生。

不信你看,司马迁著《史记》,流传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毛遂自荐推出了自己,也托高了别人……倾听甜酸苦辣的冷暖人生,体悟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捕捉闪光的思想火花,感受高尚的精神境界。

用心倾听别人心中的故事,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在实录的大千世界里感受一幅幅七彩的人生画卷。

4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人的一生常处于抉择之中,如:念哪一座大学?选哪一种职业?娶哪一种女子?一个人抉择力的有无,可以显示其人格成熟与否。

倒是那些胸无主见的人,不受抉择之苦。

因为逢到需要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求询别人说:“嘿,你看怎么做?”大凡能够成大功业的人,都是抉择力甚强的人。

他知道事之成败,全在乎自己没有人可以代劳,更没有人能代你决定。

在抉择的那一刻,成败实已露出端倪。

心灵驿站【课内挖掘】1.《“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一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感动:在总统府内,一般人每餐菜金都在三元左右,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已算是低水平,而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菜金控制在四角左右。

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饮食也很简单,常常是四菜一汤。

他每天吃饭都是用平常碗筷。

有一次,厨师在桌上摆上了一套锡制的餐具,孙中山说:“太讲究了,以后不要再拿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时,毛泽东主席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勤俭节约,艰苦创业”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如今应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成由勤俭败由奢、传统不可丢、节俭等话题中。

2.孙中山虽然做了总统,但他并不摆官架子,也不追求奢侈享受。

他住的房子摆设简单,而且并不宽大,饭菜一般,衣服朴素,出行也尽量不打扰百姓。

这种甘于淡泊、民主平等的精神和品质,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个人魅力,也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平凡与伟大、人格魅力、崇高、淡泊、高风亮节等话题中。

【写作范例】没有一场考试能决定你的未来八月长安我不记得我的高中生活是怎么结束的了。

最后一堂课老师是怎么收尾的,我们有没有哭;我甚至不记得我在哪个考点考的试,前后左右坐的陌生同学长什么样子,有没有发生任何好玩或惊险的事情……最后一科铃响,全体起立,把卷子交给老师,那一刻的心情多么珍贵啊,我在想什么?我竟然都不记得了。

但有两个画面忽然跳了出来。

第一个画面,是最后一科考完之后,我随着人潮在走廊经过一间又一间教室,看到许多监考老师在封卷。

忽然在一扇门前听到了哭声。

一个女生几乎要跪下来,死死抱着监考老师的大腿,不断重复:“你让我填上吧,求求你了,否则我的人生就要完了。

”我只经过这扇门短短几秒钟,可这句话我一直都记得。

年轻的时候我也一样,在每一个错失的机会和每一次遗憾的失败面前痛哭流涕,轻易地认定:我要完了。

但我不想嘲笑曾经的自己和那位陌生姑娘。

我说过的,以过来人的眼光看,高考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土丘。

但当时这个土丘离你足够近,也足以遮蔽你的全部视线。

谁能苛责我们呢?18岁,我们还不懂人生,自然以为它特别容易就会完蛋。

就连我自己都写过日志,来记录自己考前忽然有过的自杀冲动(只是想想而已,刀还好好地挂在厨房里)。

18岁的我觉得自己一路领先,但万一考砸了怎么办?凭什么人生要靠一场偶然性如此之大的考试来决定命运?凭什么?如果考砸了,一直以来的努力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直到今天。

名言警句,人生哲理,是先贤对世界的观察笔记,是前辈对规律的归纳式总结,描述的是概率。

只是概率而已。

没有任何一句箴言、一场考试能够百分之百地保证你的未来。

所以我们为什么努力?为了将赢面扩大一点啊。

被抱住大腿的中年女老师并没有骂那个女孩,也没有流露出不耐烦,只是安静地站着,抱着封好的卷子,平静地一遍遍重复:“人生不会完的。

”我猜,那位和我同龄的陌生姑娘如果还记得这句话,她一定会赞同。

我们已经绕过了那个小土丘,后来又翻过了一些更高的山。

成功了,便获得更多的选择权、更大的赢面;失败了,就收获一段经历,生长出更多的悲悯心,去滋养生命的丰实,然后继续努力,把收缩的赢面再扩大,最后赢取属于自己的人生。

知道吗,做一个成年人特别棒。

我们很淡定,我们很自由,我们有特别多的选择权,有你们想要的一切。

所以,请努力、自信、谨慎地度过这两天的考试,然后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吧。

哦,还记得我刚才说的是两个画面吧。

第二个画面是光芒。

我高考的时候下了整整两天的雨,结束的时候天还是阴的,等我坐上车,车开起来,忽然看到前方的云散了。

还没落下去的太阳,就这样绽放出一线光芒。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调.和(tiáo)儒.生(rú)美味佳肴.(yáo)B.呜咽.(yè) 氛.围(fèn) 推崇.备至(chónɡ)C.公仆.(pú) 籍.贯(jí) 感慨.万分(kǎi)D.踊.跃(yǒnɡ) 悄.然(qiǎo) 奢侈.成性(chǐ)解析:“氛”读fē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村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乡亲们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一对新人迈进婚姻的礼堂。

②大家一齐拥上前来,顿时,里三层,外三层,一齐鼓掌欢呼:“大总统万岁!”孙中山被围在水.泄不通...的圈圈里,行动不得。

③记者昨日在风筝市场看到,各种风筝五花八门....,有数百个品种,前来订货的顾客络绎不绝。

④在这些偷窃车辆者中,有企图发财的不法分子,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未成年人,也有生活难以为继的流浪儿。

⑤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气冲牛斗....的,是白堤和苏堤。

⑥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

现在想来还念念不...忘.,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②③⑤解析:第③句“五花八门”比喻事物变化多端,花样繁多,含贬义。

这里应改为“琳琅满目”。

第⑤句,气冲牛斗: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

望文生义。

第⑥句改为“历历在目”,“念念不忘”所“不忘”的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目标、理想等,它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

历历在目:重在情景清晰重现,它所“在目”的,都是过去的事,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

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最伟大之处,是一直坚持把武力推翻清廷当成头等重要的任务,并且毕生为之奋斗。

B.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C.据外电报道:深圳一动物园有人向游客出售活鸡,让他们抛给老虎和狮子活活吃掉。

他们呼吁制止这种残忍的活动。

D.可惜,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只有三个月时间后,又被迫辞职了。

解析:B项应为“防止文化受到污染”。

C项两个“他们”指代不同,可把第一个改为“游客”,或把第二个改为“有关人士”。

D项成分残缺,可把“在”移至“孙中山”后。

答案:A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创造历史的是民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们在影像背后发现了平凡生活中的审美趣味和思想光芒。

①点亮历史的是英雄②捕捉着时代之魂和人性之美③游刃有余的镜头穿越着苍茫时空④定格历史的是艺术家的蒙太奇语言A.①④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解析:根据语句的内容确定这是一段关于电影或电视剧的评论性文字。

通过对选项的逐一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民众”是基础,“英雄”是艺术家定格的“点”,而“捕捉”是通过“镜头”来完成的,艺术家“定格”也是通过“镜头”实现的。

所以不难得出正确的排序为①④③②。

答案:C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趴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深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余二月至黄……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推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有现实思想的,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无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