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一节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一节
5大类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 (3)指标 统计:垂直投影面积, 93年颁布标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现为:人均公园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绿地、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绿地率:绿地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
绿化覆盖率:各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在一定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
表: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
项目 工业 居住建筑 城市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坡度 0.5%~2% 0.3%~10% 0.3%~6% 0.3%~8% 项目 铁路战场 对外主要公路 机场用地 绿地 坡度 0~0.25% 0.4%~3% 0.5%~1% 可大可小
5.1
城市用地
5.1.2 .城市用地的概念 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 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的土地。 包括:已建成的用地——建成区; 尚未开发的用地; 广义的还包括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5.1.3土地属性 1. 自然属性 2. 社会属性 不可移动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打上社会发展的时代烙印;
清代北京复原想象图
2.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1.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特点: ① 兼有城和乡二者的优点
② 城市平面为圆形,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可分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 以及铁路地带。 ③ 市中心中央为中心花园及公共设施。 ④ 是一种前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比较完整 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1/6片段的田园城市示意 霍华德构思的城市组群
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在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区别于农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
式的聚集度
1.3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定义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 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 人口职业的转变 2. 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1)
1.1 城市形成与发展
1.1.1 . 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1. 城市的形成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② 经济发展水平
③ 政治组织 2.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定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
(2) 公共设施用地 C (3) 工业用地 M (4) 仓储用地 W (5) 对外交通用地 T (6) 道路广场用地 S (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 (8) 公共绿地 G (9) 特殊用地 D (10) 水域和其它 E
4. 城市绿地
(2) 城市绿地分类及其用地指标 分类
新分类标准: 5大类、16中类、9小类。
3 .地方性
4. 长期和经常性 5. 实践性
地方个性特点
社会的发展、因素的变化 反映实践中的问题
4.2 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相对应层面上分城市发 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
总体
发展战略
规划纲要
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城市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详细 建设控制引导 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
3. 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 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 作出的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安排。 4.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3. 《华沙宣言》(1981) 人 + 建筑 + 环境 4. 《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
2.4 当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的变革
1.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 1. 由单向的封闭思想方法专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周王城复原想象图
唐长安城体现
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
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发展。
唐长安复原想象图
8
元大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 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
特征: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在几何 中心建中心阁,体现了《周礼∙考
工记》中王城的布局制度。城市规
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
2.2.3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及发展
1、城市发展模式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 沙里宁提出的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 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主张城市分散发展。以赫尔辛基规划为代表。
赫尔辛基规划
2.3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2.3.1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1.《雅典宪章》(1933) 提出四大功能分区:居住、工 作、游憩、交通 ,形成功能主义城 市理论思想。 ① 将城市空间按特定的功能要求分 为若干领域; ② 每个领域内部追求均质与纯化。 ③ 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关系建构在特 定计划的通道联系上。 雅典宪章图解
4.3.4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表:我国地形的分类
名称 极高山 高山 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低山 绝对高度(m) >500 3500~5000 1000~3500 1000~3500 1000~3500 500~1000 相对高度(m) >1000 >1000 >1000 500~1000 200~500 200~500 名称 高丘陵 低丘陵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绝对高度(m) 200~500 >200~500 >1500 200~1500 <200 相对高度(m) >200 50~200 <200 20~50 <20
划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元大都复原想象图
北宋中叶的开封城,出现了开放 的街巷制。
特征:由罗城、里城、皇城三重 城构成;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分区自由,市分布全城;道路丁 字、井字相交。
东京复原想象图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 特征: ① 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完全符 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 城制。 ② 布局艺术上更加重点突出,主次分 明。 ③ 商业中心较为集中。 ④ 里坊制度已不是严格管理的里坊制 度。 ⑤ 清北京城已有了园林的规划。
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3. 经济属性 4. 法律属性 价值体现。
5.1.5 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 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单位和个人虽无土地产权,
但可以通过合法手续获得土地使用权,在有效的使用期内, 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2. 土地利用规划 基本内容包括土地用途分区和总体指标确立。
全国、省级、地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划定主要的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 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等
县乡级划定土地用途分区,按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 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 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区及其他用地等九类用地划界。
5.2 城市用地规划
城市规划的设计的基本领域包括:用地+道路+绿化+市政+其他。其中,用 地是规划的核心,是规划原则意图的落实和体现。
5.2.1 城市用地构成
1. 城市用地分类 按国标分:10大类,46种类,73小类 (1) 居住用地 R 小区以下,各类成片或零星用地,并该范围内的公共设施、
道路及中小学、幼托用地都列入。
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 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3.3 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3.3.1 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关系: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 综合部署,在范围大小、规划内容重点和深度方面有所不同。点面关系。 3.3.2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落实。 3.3.3.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关系:存在严重的分歧,尤其在规划层次方面,意见相左。 3.3.4 与生态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城市专项规划。
柯布西埃的“新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
主义”。他的城市规划观点有四: ① 传统的城市已出现功能的老化,重视使用 功能。 ② 城市拥挤问题可用提高城市密度解决。 ③ 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④ 城市的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 率的城市布局系统。 勒柯布西耶关于改建巴黎中心区的建议, 在规划中,原有的巴黎将被一新城镇计划所取 代,只有巴黎圣母院及少数的历史性建筑被保 留下来。
2.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 . 中国 礼制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 城市的布局。 西周《周礼∙考工记》记述 到:“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 朝后市。市朝一夫”
战国时代的《管子▪度地篇》 认为“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 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 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 缚。
第六章
城市发展战略
6.1 城市发展战略及其背景研究
6.1.1 发展战略的概念 1. 含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 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2. 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战略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城市建设目标,环境质量指标 战略重点: 竞争中的优势领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有阶段性,战略重点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