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之异同

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之异同

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之异同
法规竞合的本质是单纯一罪,而想象竞合犯则是观念上的数罪、实质上的一罪。

想象竞合与法规竞合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其一,一个犯罪行为;其二,触犯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其三,两者的法律本质都是一罪,而非数罪;其四,最终都适用一个法条并且按照一罪予以处罚。

想象竞合与法规竞合之间存在显著或根本的差别。

具体而言可归纳为:第一,想象竞合犯是犯罪行为或犯罪行为所触犯的不同罪名的竞合,属于犯罪数之单复的形态;法规竞合是法律条文的竞合,属于法条之关系的形态。

第二,想象竞合犯是观念的竞合(观念上的数罪),即想象竞合犯是实质一罪,其以一个犯罪行为触犯的数个不同不同罪名由于观念因素或主观认识的影响而发生竞合;法规竞合是客观存在的或现实的竞合,即法规竞合本为单纯一罪,但由于客观存在着的法律条文的错综规定而致使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竞合。

第三,想象竞合不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必然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

第四,想象竞合犯中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关联,是以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为前提或中介;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的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行为的实际发生为转移。

第五,想象竞合犯是由于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而触犯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所以,数个法条均应适用于导致不同罪名竞合的犯罪行为,且应在比较数个罪名法定刑的轻重后择一重者处断之(但所触犯的轻罪成立,其法条仍应引用);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前提,故在数个法条中只能选择适用一个法条即特别法、实害法或重法对犯罪人予以处罚,而排斥其他相竞合的法条即普通法、危险法或轻法的适用。

第六,想象竞合犯是犯罪之单复的形态,故关于想象竞合犯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罪数问题和对犯罪行为触犯的数罪名如何处罚的问题;法规竞合是法条之关系的形态,故关于法规竞合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法律适用问题。

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区别,历来是刑法理论模糊的地方。

即使是主攻罪数研究的学者也承认,“区分此二者是有一定困难的。

” 通说对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区别,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法律性质不同,前者是犯罪行为的竞合,属于罪数形态,后者是法律条文的竞合,属于法条形态;其二,产生原因不同,前者是以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作为中介,后者本身是法条之间的重合或交叉关系,不需要以犯罪行为作为中介;其三,罪过数量不同,前者具有多个罪过,后者只有一个罪过;其四,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数量不同,前者作用于体现不同直接客体的数个犯罪对象,后者作用于体现一个直接客体的单一犯罪对象;其五,法条关系不同,前者的数法条不存在重合或者交叉关系,后者的数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者交叉关系;其六,法律后果不同,前者所触犯的多个法条都应当在判决中援引(所犯轻罪仍然成立),后者只能适用一个法条而排斥其他法条的适用。

然而,以上的区分,并不能有效界定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界限:其一,所谓法律性质不同、产生原因不同,其实是认为法条竞合犯是一种纯粹的法条关系,而想象竞合犯是一个犯罪竞合形态。

如前所述,这种看法其实错误地把握了法条竞合犯的本质。

犯罪构成都是以行为作为评价对象的,法条本身所描述的都是行为的特征,而犯罪行为都是法条规定的,法条竞合的产生,不可能不以行为作为中介。

我们说两个法条存在着竞合的时候,其实就是指某种行为能够同时符合这两个法条。

法条竞合犯在其本质上也是一种犯罪竞合形态,是在对同一法益的同一次侵犯过程中,相同的自然行为所实现的犯罪竞合。

因此,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的法律性质是一样的,二者都是犯罪竞合形态。

其二,从通说的逻辑出发,也无从
看出法条竞合犯的数个法条与想象竞合犯的数个法条关系有何差别。

既然认为想象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都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犯罪构成,而犯罪构成都是以行为为评价对象的,那么这些被触犯的犯罪构成的外延,至少在该一个行为的类型上存在着重合。

所以,从通说的逻辑出发,想象竞合犯所触犯的不同法条之间,起码存在着交叉关系。

其三,无论是想象竞合犯还是法条竞合犯都是以触犯多个犯罪构成为前提的,不同的犯罪构成其主观罪过要件当然不可能一致,犯罪客体也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二者在形式上都存在着多个罪过和多个直接犯罪客体,不可能通过罪数和客体的数字计算区别二者。

其四,通说并不认为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因而以犯罪对象的同一性来区分缺乏普适性。

同时,即使在同一对象上,也可能成立想象竞合犯。

例如,明知道自己有性病而嫖宿幼女,同时构成传播性病罪和嫖宿幼女罪,这是想象竞合犯,但是其犯罪对象是同一的。

其五,所谓法律后果,在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的区分上并无实际的意义。

因为,在逻辑上,应当区分二者的界限在前,适用不同的法律后果在后。

换言之,只有正确区分了想象竞合犯和法条竞合犯,才能够区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后果。

因此,从法律后果的差异来指导二者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

笔者认为,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有着明显的区别,区别的根本在于,二者的行为形态是不相同的。

前者是从外观到内在都是具有单一刑法意义的行为,后者是内在的多个刑法行为竞合于外观上同一的自然行为。

把握住想象竞合犯是行为的竞合,是区别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关键。

由此出发,二者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包含的具有刑法意义的行为数量不同。

虽然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都是同一的自然行为实现多个犯罪构成,但其自然行为所包含的具有刑法意义的行为数量是不一致的。

法条竞合犯是在对同一法益的同一次侵犯过程中,相同的行为阶段所实现的犯罪竞合,因而法条竞合犯只有单一的有刑法意义的行为。

想象竞合犯是侵犯多个法益的行为竞合于外观同一的自然行为,因而想象竞合犯蕴涵了多个具有刑法意义的行为。

2.二者触犯的犯罪构成的客体特征不同。

法条竞合犯所实现的多个犯罪构成,其客体具有重合性;想象竞合犯所实现的多个犯罪构成,其客体不具有重合性。

法条竞合犯是在对同一法益的同一次侵犯过程中实现了多个犯罪构成,因而此多个犯罪构成所保护的客体,起码有一个客体是重合的。

想象竞合犯是侵犯多个法益的行为竞合于同一身体活动,多个行为各自实现了不同的犯罪构成。

因此,想象竞合犯的多个犯罪构成所保护的客体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使用虚假票据支配骗取单位财物,同时符合贪污罪和票据诈骗罪。

贪污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和财产所有权,票据诈骗罪的客体是金融秩序和财产所有权,二者都保护国有单位的财产所有权,两个犯罪构成都具有客体的重合性,因而属于法条竞合犯。

又如,出租房子给卖淫女吸食摇头丸并接客,同时符合容留他人吸毒罪和容留卖淫罪。

容留他人吸毒罪侵犯的是国家的禁毒秩序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容留卖淫罪侵犯的是国家的禁黄秩序,二者所保护的客体是不一致的,两个犯罪构成不具有客体的重合性,因而属于想象竞合犯。

3.二者的罪数本质不同。

法条竞合犯触犯的多个犯罪构成具有相同的危害性基础,因而属于一罪的类型。

由于法条竞合犯的多个犯罪构成保护的是同一客体,其危害性基础是存在重合的地方,因而应当贯彻禁止重复评价原则,所触犯的多个犯罪构成仅能择一适用。

由于想象竞合犯的多个犯罪构成保护的是不同的客体,每个犯罪构成的危害性基础都是不同的,因而应当贯彻全面评价原则,所有触犯的犯罪构成都应当全部适用。

例如,采用爆破银行保险箱的办法盗窃箱中的财产,结果导致保险箱中的财物烧毁,就保险箱中的财物而言,该行为同时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和盗窃罪(未遂)。

但是,此两个犯罪所针对的都是保险箱中的财物所有权,因而具有相同的危害性基础,仅能成立一罪,属于法条竞合犯。

又如,采用爆破银行保险箱的办法窃走箱中的财产,就炸毁保险箱而言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就盗窃保险箱中财物而言,构成盗窃罪。

此两个犯罪所针对的是不同的财产法益,前者是银行就保险
箱的财产所有权,后者是保险箱主就箱内财物的财产所有权,两个犯罪具有不同的危害性基础,是数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