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循礼修身》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篇原典文章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明礼达仁精神。
教学重点:
1、诵读文本
2、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读原典(一)《论语·颜渊》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
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
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
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
6、解读
仁:在学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这种人生正途又与择善固执有关。
孔子的回答正是指点个别学生如何择善,因而没有标准答案。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
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
至于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
(二)《论语·泰伯》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解说
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1]
(三)《荀子·修身》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展示读
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大凡在动用感情、意志、思虑的时候,遵循礼义就和顺通达,不遵循礼义就颠倒错乱、懈怠散慢;在吃喝、穿衣、居住、活动或休息的时候,遵循礼义就谐调适当,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在容貌、态度、进退、行走方面,遵循礼义就显得文雅,不遵循礼义就显得鄙陋邪僻、庸俗粗野。
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义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得安宁。
《诗》云:“礼仪全都合法度,说笑就都合时务。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本段讲述什么是善以及致善的具体方法。
文中指出通过修身使品德高尚是公认的善,而修身则必须在礼的制约下完成,即使具体的修养方法也离不开礼和老师。
(四)《孟子·公孙丑上》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展示读
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一个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样.
句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
他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残酷的。
(五)作业思考: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循礼修身?
第7课《循礼修身》总第14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曾国藩的堂下识人的故事。
2、识记循礼修身的名言警句
3、了解科宋词的知识
4、齐鲁名片:“济南二安”故居
教学重点:
识记循礼修身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上节课原典古文背诵情况
2、让学生大体说出意思
二、故事链接环节
1、学生自读故事内容《堂下识人》
2、思考:(1)概述故事内容
(2)你是如何看待曾国藩的做法的?
(3)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名言警句
1、学生齐读
2、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3、背诵
4、检查背诵情况
5、你还知道哪些循礼修身的名言警句
四、国学馆
1、学生自读文本
2、复述文本内容
3、思考:(1)宋词的发展历程是什么?(2)“济南二安”故居文化资源是什么?
五、齐鲁名片
“济南二安”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