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6篇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

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

是包容,也是利用。

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

《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

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

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

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

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

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

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出发。

面对消逝的岁月,仰望掩埋着先祖业绩的废墟,我们在大路上走来走去,却总是不知道要去哪里,从何处做起。

我们平庸,因而我们对于美好的未来总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认为高远而不可抵达,这正是我们平庸的根本原因。

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从最卑微的事做起,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

”也许这世上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近处着手,使自己顺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天都在进步。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学习,深入探索,周密思考,明辨甄别,忠实奉行。

人生也有涯而求之无涯。

学习是毕生的事业,时间是永恒的主题。

学问之道在于坚持不懈地日积月累别无捷径。

一切的成就都是建立在长期的坚实的积累之上的,不要抱有幻想。

没有相当的积累工夫,幻想着在某一方面做出惊人的成果或是取得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业,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

唯有树立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的治学精神,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成就事业。

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

独爱中庸。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

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

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

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

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愿者,怨也。

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

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

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

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

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前一阵子一直在看(中庸),后来因为一些琐事而搁置,再次捧起此书,才发现:快要到期了。

续借。

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其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其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最难者最高,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履行它。

连大学者孔子都感慨中庸之道的曲高和寡,可见其难处。

然而恰恰是这样,才显得它的难能可贵。

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

而是有更多的欲望,有更队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

然而,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望如果无节制地膨胀,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美好事物也会因此而变得丑陋不堪。

记得有位同学跟我说过,人本身就是欲望的综合体。

说的不是一般的对。

“水满则溢,月满则盈”的道理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庸之道不易行的原因之一。

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是社会的一粒尘埃。

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市场,不平等的交易和意料之外的事时时有可能发生。

谁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谁都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谁也不愿意经受失败的打击,于是各种矛盾、挑战、竞争、和冲突应运而生,无法避免。

这时,中庸之道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也正因为人们的本性,“民鲜能久矣”。

其二,子曰:“人莫不饮食。

鲜能只味也。

”孔子拿人们品味吃喝来比喻中庸之道不被一般人所理解,通俗易懂。

对于我们每天都要应对庸常生活,陈旧而又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只是一个模式的复制,今天跟昨天一样,明天也似乎与昨天没什么不同,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天度日,每天都是吃饭,睡觉;睡觉而后又吃饭,只是捱着日月,推着时光,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味出生活的滋味。

人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并非为了“生活好”而努力着。

言而真正体悟到“生活的美好”的人却没有多少。

谁能解其味?其实,幸福就深蕴在这庸常的岁月之中,只有回过头时,才有一丝的遗憾或回味。

一种时过境迁的没有很好把握的落寞。

忽然觉得自己很老,经常发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感叹。

算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是真实而又努力地活着,也就足矣。

因为生命并不需要我们可以地去怎样做。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

《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毛同志盛赞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

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

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

孔子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

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

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

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

这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原则不变,公道人心不变,这就是“庸”。

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

以中庸之道教学,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不偏,庸不易。

”语文教学的“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庸”就是以平常心对待语文,把语文学习当作生活的常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从而真实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恪守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就是坚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脚踏实地地走紧密联系生活、注重人文素养提高和语言能力训练的大语文之路。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的普遍祈求,而和谐社会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体现。

现在人们在物质的侵蚀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容易行为失据,离中庸渐远,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绝望。

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摆正,回到中庸上来,何尝不是消除烦恼,赢得快乐的一种途径。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