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

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

如何读懂文言文
一、写人记事类文言文阅读模板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

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简洁。

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要根据记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

阅读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写人记事文言文一般在开头段落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等,阅读第一步就是对所写人物有个大体上的了解。

第二步,标注时间词,划分文段层次
写人记事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事件,因此,可以抓住时间词语,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及事件。

第三步,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要点
了解人物事件是阅读文言文的重点,掌握人物事件具体要做到: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怎么样,人物当时任何职,事件涉及的人物关系有哪些,等等。

第四步,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意思
依据上面掌握的内容,对人物要有个总的评价,明确文章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为了帮助学生简便快捷地阅读此类文言文,更容易把握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内容,便于阅读时的操作,我们给出以下模板示例。

(一)阅读模板
(二)真题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登:考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②表现马文升一心为国家考虑的崇高品格。

③写马文升劝谏皇帝如何教导太子。

④写马文升奏请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赈济灾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曲解文意,原文为“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意思是大盗来到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这里,舍之而离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主要涉及一词多义。

(1)“耆硕”意思是“年高德劭”,“推心”意思是“诚心诚意”,“望”是“比”的意思。

(2)“未尝”意思是“不曾”,“语”意思是“谈论”,“及”意思是“到”,“辄”意思是“总是”,“颦蹙”意思是“皱眉”。

答案:(1)(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地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如何读文言文
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三、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1、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
2、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

依照整体阅读的原则,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填空答题。

补充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转、调、徙、补、改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署、权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谪、出、左迁、罢、免、黜、废
第五类: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知、行、主
补充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有司: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解读示范一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

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

人皆惜之。

分析理解:
1、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贾谊。

2、正面:刘—李,白与贾作侧面处理
3、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
4、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李忌其才而排之。

白的遭遇与贾相似。

解读示范二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
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分析理解:
1、人物:李侃(陪衬人物)、其妻杨氏(主角),胥吏、百姓(叙述所需);
背景:项城为叛军困时,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挺身而出。

事件:杨氏作为(1)劝阻丈夫怯退;(2)激励百姓奋起;
结果:叛贼全都逃跑,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2、杨氏说话艺术:杨氏的话,说得实在,入情入理。

从百姓的角度思考,所以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

3、人物个性: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