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诵读经典的意义及方法

小学生诵读经典的意义及方法

小学生诵读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其实,个人亦然。

纵观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那些从小就关注行云流水、濡渍阳春白雪、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孩子,往往出落得更为出类拔萃;而从来不事文理、孤陋寡闻、只盯着自己鼻子底下那一块小天地的孩子,发展空间大多有限。

一、诵读经典的意义:
诵读经典之所以重要,正如赫钦斯所说“经典著作乃是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作品。

《苏格拉底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同样紧迫;读牛顿的《原理》,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天才在活动。

这些乃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书籍。

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就是没有受到过教育。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经受了历史和人性的双重考验,是真正的人文精华。

有些经典音韵和谐、意境优美,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涵养孩子的气质;有些经典更包含了道德的、伦理的大学问和大奥秘,可以指导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经典著作更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母乳”,是一个民族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扎根于自身文化的土壤、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它才能适应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至于流利表达、提高写作,甚至都是皮毛性质的功用了。

鉴于此,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诵读尽可能多的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显得尤为紧要。

二、经典材料的选择: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诵读经典著作呢?
首先,家长必须选好题材。

经典浩如烟海,人性各有千秋,哪一篇文章最适合你的孩子,这需要父母亲精心筛选、刻意“钦定”。

我个人感觉,孩子诵读的经典起码应符合三条:其一,在内容上具有普适性,讨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二、要有思想性与影响力,通过阅读能够激励孩子积极地生活;其三、具有历史性,就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

孩子诵读经典,家长必须先行浏览、筛选、有所取舍,倾向性地从经典中选择精华,并且精心研读、校订,不清楚的内容必须提前查证清楚,然后才能交给孩子。

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固然很适合儿童诵读,但若只是简单购买一本精装《唐诗三百首》或《宋词》塞给孩子,最大的可能是仅仅背诵开头的几首了事。

因为,唐诗即使李杜,也有不适合孩子的章句;宋词除了苏辛,好篇章大有人在。

胡适、王余光等人推荐出《论语》、《老子》、《诗经》、《庄子》、《史记》等20余部著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诵读的经典之作。

直接要求孩子通背这些大部头,显然是与虎谋皮。

千古文章洋洋洒洒,谁都不可能全盘接受,能把先秦到现代登峰造极的几十篇代表作选出来、背下来,已经不错了。

另一个现成的问题是:即使是从这些经典中选出来的精华,孩子们会喜欢吗?能理解吗?怎么读啊?
三、诵读经典的态度和方法:
经典著作对于小学生而言确实是完全陌生的,一般孩子不会主动去读,这就要求家长用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和帮助孩子。

首要的,家长必须明确,让孩子诵读的经典属于非学科经典,不属于学科性认知领域,从而也就不适用认知心理学。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像学习数学、逻辑学这些认知学科那样,按部就班地、一步挨着一步地往前走,经典诵读更象是牙牙学语,语种、次序、难易都显得无关紧要。

另外,孩子诵读经典其实近似儿戏,不必正襟危坐、摆开杏坛开讲的架势,更不宜苛求孩子去理解、去到位、去升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孩子诵读经典最好的方式。

当然,如果孩子兴味盎然,家长可以作恰当地讲解,但一定要设法保证孩子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其次,需要创设情境,维持动力。

古人就崇尚“游学”,旅游往往是孩子的最爱,对于开阔眼界、舒展心智、启迪灵性确实有明显的作用。

同时出游也是激励他们诵读、理解经典的最佳条件刺激。

太白幽谷体会“飞湍瀑流争喧虺,冰崖转石万壑雷”的震撼、泰山极顶惊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鸣沙山上体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武侯祠中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张家界绿林中感受“小石滩记”的静谧、三峡游船上体悟“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的美妙……,恰当的情境,犹如现身说法,可以“状难写之景于眼前,溢深晦之意于言外”,抽象的文字会再现为美轮美奂的生命,散发出攫魂摄魄的召感力。

当然,“游学”不是创设情境的唯一途径,茶余饭后、花前月下、日月星辰、刮风下雨,都可以成为我们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良辰美景”。

前提是我们必须“时时在意,步步留心”,因为我们的“职业”是父亲、母亲!
再次,和其它教育任务一样,经典诵读,只有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默契配合下,才可能进展顺利、收效明显。

对于小学生,老师的关注和赏识,往往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他们由此迈上了继续前进的阶梯。

而对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家长必须通力配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文化积淀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孩子诵读经典,每天的量要小,不给孩子造成负担,但需长期坚持积累,也需要反复复习巩固。

记诵的东西肯定会忘记很多,但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它们会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只有那些精神给养源源不断的孩子,才可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公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