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种试题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种试题

染色体一、结构:染色体由着丝点、长短臂、主次缢痕和随体构成。

二、分类:1.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m2. 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3. 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4.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三、核型分析:把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所进行的分析,也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分裂一、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 1.两者发生的细胞不同:前者一般为体细胞分裂,后者是性母细胞形成配子时的分裂。

2.细胞分裂的次数不同:一次减数分裂分裂包括两次细胞分裂。

3.染色体活动行为不同:有丝分裂的前期无联会、无交换、无交叉等现象发生。

中期2n条染色体彼此独立地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只有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

减数分裂的前期Ⅰ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交换、交叉等现象。

中期Ⅰ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Ⅰ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4.细胞分离的结果不同:有丝分裂后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条,其遗传组成与母细胞相同。

一个孢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四个子细胞。

细胞染色体数目分裂前的2n条变成了n条,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分裂后的子细胞之间、子细胞与母细胞之间的遗传组成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5.遗传学意义不同:有丝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内容上完全一致,从而保证了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而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在于:A.保证有生殖物种在世代相传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即物种相对稳定。

B.为有性生殖过程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C.增加变异的复杂性,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为人工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1、前期I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1)细线期:染色体细长如线,由于间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每个染色体都是由共同的一个着丝点联系的两条染色单体所组成。

(2)、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联会了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同源染色体经过配对在偶线期形成联会复合体。

(3)、粗线期:二价体逐渐缩短加粗,因为二价体包含了四条染色体单体,故又称为四合体或四联体(4)、双线期:四合体继续缩短变粗,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虽因非姊妹染色体相互排斥而松懈,但仍被一、二个至几个交叉联结在一起。

这种交叉现象就是非姊妹染色体之间某些片段在粗线期发生交换的结果。

(5)、终变期:染色体变得更为浓缩和粗短。

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逐渐接近于未端,出现交叉端化。

此时每个二价体分散在整个核内,可以一一区分开来。

所以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2、中期I:核仁和核膜消失,细胞质里出现纺锤体。

纺锤丝与各染色体的着丝点连接,这时也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3、后期I:由于纺锤丝的索引,各个二价体的两个同源染色体各自分开。

每一级只分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实现了染色体数目减半。

由于着丝点没有分裂,每个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

4、末期I:染色体移到两极后,松散变细,逐渐形成两个子核;同时细胞质分为两部分,于是形成两个子细胞,称为二分体。

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致死基因:是指当其发挥作用时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

包括显性致死基因和隐性致死基因。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同一性状一因多效:一个基因--◊许多性状的发育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五、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连锁遗传图:通过连续多次二点或三点测验,可以确定位于同一染色体基因的位置和距离,把它们标志出来后可以绘成连锁遗传图。

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

一、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方式①雄杂合型:XY型:果蝇、人(n=23)、牛、羊、...X0型:蝗虫、蟋蟀、... ,雄仅1个X、不成对;星光鱼雌鱼36条染色体②雌杂合型:ZW型:家蚕(n=28)、鸟类(包括鸡、鸭等)、鹅类、蝶类等ZO型:短颌鲚雄鱼4条染色体二、影响性别分化的因素有哪些?(一)性染色体(二)性别决定的方式1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2 其他形式的性别决定①雌雄决定于倍数性②基因决定性别③环境决定性别(三)性别决定的畸变:由于性染色体的增减而破坏了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两者正常的平衡关系而引起的。

(四)性别分化与环境关系: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外界和内部环境的作用,发育为一定的表型性别1.营养条件2.激素 3.氮素影响 4.温度、光照三、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从性遗传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遗传的现象。

限性遗传: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只限于在一种性别中表现的遗传现象。

从性遗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杂合状态下的显隐关系随着雌雄性别而不同。

一、数量性状的特征?⑴. 数量性状的变异表现为连续性⑵. 对环境条件比较敏感⑶. 数量性状由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二、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1.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2.各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有增效和减效作用3.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性的4. 各基因的效应相等三、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广义遗传率为总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H2= VG / VP=VA+VD/VA+VD+Ve*100%狭义遗传率为加性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h2=VA/CP=VA/VA+VD+Ve*100%四、怎样估算环境方差?(1)对于动物和花粉授粉植物:由于可能存在严重的自交衰退现象,常用F1表现型方差估算环境机误方差Ve=Vp(2)对于自花授粉植物:可用纯系亲本(或自交系)表现型方差估计环境机误方差Ve=1/2(Vp1+Vp2)(3)采用亲本和F1的表现型方差Ve=1/2(Vp1+Vp2+VF1)五、C质遗传与母性影响的不同(1)C质遗传是C质基因决定的,母性影响是C核基因决定的(2)C质遗传子代表现型总是和母本一致的,没有一定的分离比(3)母性影响是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一定的分离比引种:鱼类的引种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优良品种,使其在本地区的水域繁衍后代达到一定的数量的工作。

驯化: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把野生动植物培育成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过程。

二、对引入水域和引种水域的生态条件的考察有哪些?1、引种对象的特征:起源、当今和历史的分布2、非生物因子(引入水域调查):温度、盐度、离子浓度、溶解氧、营养、产卵基质和水文条件。

①气候:涉及引入水域经纬度、海拔、气温、降雨量、光照、大气压等②水文条件:涉及水深、水量、流速、流程、底质、水位变动幅度、盐度、酸碱度及各种无机盐的含量。

3、生物因子:包括有饵料生物、病原生物、敌害生物和竞争生物。

三、引种水域进行检疫(1)对引种对象所在水域进行病虫害调查,尽量从无病虫害处引种(2)检疫(3)运输途中严防病虫害污染(4)隔离饲养四、驯化途径有哪些?(一) 直接适应:l、激进式(极端驯化)2、渐进式(二) 定向改变遗传基础:1、定向人工(或自然)选择 2、有目的的杂交 3、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五、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对引种的看法优:可以——(1)增加养殖品种 (2)改善生物群落 (3)充分利用水域的自然资源(4)提供饵料生物 (5)重建鱼类区系 (6)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渔业资源缺:会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及生物入侵等选择育种选择差S:中选个体的平均值和选择前整个群体的平均值之差选择强度i=S/σ(选择差和标准差的比值)选择反应:衡量选择效果的指标,选择效应:选择亲本的子代表型平均值减去原群体的表型平均值R=Yf-Y选择育种:简称选种,是利用现有品种或生物类型在繁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变异,通过选择纯化及比较鉴定获得新品种的一种育种途径。

纯系学说:一是在自花授粉的植物原始种群内进行单株选择可以选出不同的纯系,表明原品种是纯系的混合物;二是同一纯系内选择是无效的个体选择:又叫集体选择,个体选择,是从来源不同的鱼群种选择表型优良的个体混养在一起,混合交配,繁殖后代,繁殖的后代再混养在一起,再选种,这样混合选拔留种,连续几代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混合选择又一次混合法和多次混合法。

二、选择育种有哪些方法?比较其优缺点1、混合选择(最古老的一种选择方法)优:(1)操作简单,占用池塘少,可结合生产进行,不需要隔离。

(2)能避免自交繁殖引起的生活力的衰退,使后代保持较高的活力,常用在良种繁育。

缺:(1)混合选择进程缓慢,对改良品种的效果比较有限。

(2)混合选择可不能追溯亲缘关系2、家系选择优:建立在近亲繁殖的基础上,基因必能定向纯和方向发展,加上人工选择,最终能育出优良纯种缺:由于近亲交配,容易产生近交衰退,出现畸形和有缺陷的个体3、后裔鉴定优:可靠,能迅速判断亲本的基因型缺:单应用麻烦,要用很长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当得到结果时,亲鱼年龄很大,一般用于鉴定雄鱼4、综合选择优:可以在一个世代进行家系选择、混合选择、后裔鉴定,提高了准确性缺:但选择时间长,手续繁琐三、选择育种应注意哪些问题?A、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饲养亲鱼(尤其是产卵前)B、为提供选择所需鱼苗,所需杂交试验应同时进行C、鱼卵的孵化、鱼苗的培育应保持相对稳定一致的条件D、对供选鱼群的饲养必须控制在适当的密度,不应过稀或过密,应与生产水平相当E、分池饲养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材料,选择前不许混杂F、试验鱼种投入水体的日期尽可能接近,最好在同一天进行G、重要性状的选择应在性状充分表达以后进行,对体长、体重、生长速度的选择应达到商品规格的年龄。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并对杂种后代培育、选择以育成新品种或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

育成杂交:通过杂交和选育育成新品种的杂交方式杂种优势:杂交子代的某些数量性状的平均值,高于双亲的平均值,甚至超出双亲类型的范围。

杂种优势率:在某种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双亲平均值差数的比率远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的交配,指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个体间的交配。

近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一般指同种内两个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又称品种间杂交。

经济杂交:通过杂交利用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

二、鱼类远缘杂交的可育性分哪几类?(1)种间杂种:有许多完全可育的种类,如大马哈鱼、鲑属、红点鲑属的种间杂交完全可育(2)属间杂交:A完全能育:鳊鲂、鲢鳙,湘鲫(红鲫*湘江野鲤)障碍性两性能育B完全不育:河鳟*大马哈鱼C单性可育:鲤鲫杂种雄性不育(3)亚科间杂种:一般认为不育,草鱼和出、长春鳊杂种为三倍体性腺可育。

三、杂种优势的特点1杂种优势并非一两个性状表现突出,而是许多性状综合的表现突出2、杂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双亲性状的相对差异和互补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双亲差异越大,杂种优势越大3、双亲基因型的纯合程度不同,杂种优势大小不同,双亲纯合程度越大,杂种优势越大4、杂种优势在 F1表现明显,F2下降四、常用的育成杂交方式有哪些?1、简单育成杂交(1) 单交或增值杂交育种、简单育成杂交:最简单的杂交方式,两个亲本的杂交方式,又称成对杂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