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
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1984年印发,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2001年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2002年1月1日试行,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 三级类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 但是对其中的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归并。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 分强烈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 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例如平整土地, 可以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施用化肥改变土地 系统的物质和能力的循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引起土地质量的下降等。
第三章 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
基本概念 1.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一般是指土地自然类型。由于土 地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 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 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 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质量调查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 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
土地质量性状指标是指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 测定的属性。分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自然要 素如地形、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社会经济 属性如地理交通条件、农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技 术条件等。
土地类型调查
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分析土地构成 要素与土地类型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 区域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 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二是分析区域土地类型的分 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征、组合结构和动 态演替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1.继承性原则 确保现势性和准确性 2.综合性原则 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3.主导因素原则 突出主导因子的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5.实用性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过程
1.划分指标、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 分 等因素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盐渍化程度、 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坡度等等。
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准备资料、准备用品
2.外业调绘
路线勘察、指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 补测、样区调绘验证
3.内业工作
转绘工作、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
4.检查验收
最后成果
1.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 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 图、土地生产潜力图、土地适应性评价等。 2.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3.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
一般气候因素主要是宏观上影响土地资源的分 布规律,而地学因素则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因 此在分析某一局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 往将地学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华北平原 泰山
青藏高原
沂南丘陵 四川盆地
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 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则主要是研究一些与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集 聚的规律。地表水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地下 潜水、含水层性质、水质和矿化度等与土地资 源利用都有密切关系。
2007年国家标准化的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2007年8月1日发布,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测绘制图方法或遥感、地 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收集和 处理技术,调查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 量、质量、权属、空间分布、利用现状,以及 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状况,为区域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现 实依据。
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
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 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 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 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评价结果应应用于土地 利用与管理过程。 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土地评价应当是动态 的。 4.必须全面分析评价对象 需要综合分析各个 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5.必须直接应用于实践
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 分区。
4.土地资源调查成果最后以系列成图的形式表 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 息系统或数据库,包括相同比例尺的不同内容 的专题系列图。
土地调查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而进 行的土地调查,其重点是按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系 统,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考虑 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还担负着为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服务为目的,同时进行了土地权属界线的调查。
土地类型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土地类型分类的原则 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 2.综合性原则 必须全面分析土地各个组成要素,阐
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 3.主导因素原则 各要素在土地这一自然综合体中
的作用是不均衡的 4.实用 性原则 应尽量照顾到它的应用目的。
土地类型分类的方法 1.发生法 2.景观法 3.参数法
土地经济评价分为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核算、土地经济分级等。
土地资源的经济分级
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等是将各城镇看作一个点,研究整个 城镇在社会、自然、经济条件影响下,从整体 上反映城镇之间土地价值的地域差异。我国的 城镇土地共分为10个等。
城镇土地级是通过分析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 活动程度和投资于土地上的资本,揭示城镇内 部各具体地块收益的差异,并据此划出土地级 别,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 的差异。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 属性数据。 3.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 程。 4.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 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
土壤要素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 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五大成图因素综 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重要的农 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 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 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 其生产力的高低。
生物要素
生物要素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生物要素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 成部分,起着主导土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的 绝对作用。区域生物组成的变化可以改变土地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土地资源类 型或利用的更替,例如过度砍伐树木导致水土 流失、荒漠化等。植被类型也是土地类型或土 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土地评价的目的
1.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 为土地利用规划提 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它的基础。 2.服务于土地交易 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 、有偿使用等土地交易。 3.服务于土地税收 确定等级,根据等级制定 税收政策和税收标准。 4.服务于土地管理 为土地资源配置实施效 果提供了评判标准。
土地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目的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 价
根据评价方法和精确度程度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根据评价目标
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对象
农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等
土地自然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 地貌、水文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评价土地 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 价。
2.农用地分等定级
农用地分等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 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 量综合评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定级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 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 合评定。定级标准一般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制 定,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2.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 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因此土地资源类 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 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 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 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 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 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土地类型分 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土地类型分类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定了 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已 被广泛应用。这是一个用于小比例尺土地类型 调查制图的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中,首先根 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 或亚地带分为12个土地纲,然后在根据大中地 貌类型的不同在土地纲内划分土地类,土地类 内,再根据植被亚型或土壤亚类等续分为土地 型。
气候要素
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10000—12000M高 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直接产 生水热交换的各种统计状态(积温、降水量等) 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 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个要素。
地学要素
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 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 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社 刘黎明主编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第三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六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第七章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第八章 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第九章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