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创新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创新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创新教学的认识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那么,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将怎样改革现有的教育,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语文创新教育的施行,正是照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创新思想,无数的教育者早已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就这一问题,下面谈谈我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以及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的运用。

创新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理应表现为:以语文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对创新教育不能单看其结果是否有新意,而主要应看这个过程中是否是独立思考而所得,只要和本人前后的认识相比,对别人也许是旧的,对自己是新的,理所当然的应该肯定其创新。

而非是某些人认为的那样,一定要提出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方才算创新。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囿于老师和书本现成的结论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创新。

学生是创新思维,老师是创新教育。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生活的真谛,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学中追求的境界。

我们理应摒弃现有语文教学中枯燥僵化的教学模式,以及那些最具权威的所谓的标准化答案,应当张扬教学民主,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空间,作为教师,就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给学生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给学生读自己想读的书,容许学生错误的存在。

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我认为重点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是语文教改的明智之举。

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素,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的开始,是成功的起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方面来展开。

(一)形象思维的开发。

形象思维凭借的就是形象,它可以是文学作品中作家所创造的典型形象,也可以客观现实中客观事物的形象,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去感知、理解和鉴赏,去渗透自己对生活与情感的体验,并借助想象、联想形成形象思维。

如在《天上的街市》阅读教学中,抓住诗歌内容让学生想象街市是什么样的?街市上到底陈列些什么“珍奇”的物品?学生想象的结果:街市是星光璀璨、色彩斑斓、珠光宝气、晶莹剔透、金碧辉煌的,物品有“五彩衣”、“水晶鞋”、“灵丹妙药”……学生思维活跃极了,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抽象思维的开发。

学生到了初中,抽象思维能力发展逐步占主导地位,只是不善于进行归纳推理,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抓住学生容易忽视的内容巧设疑问,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使其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加强。

如引导学生自读小说《七根火柴》,应着重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刚阅读完,往往按照常有模式异口同声的说是“卢进勇”,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探讨:1、这篇小说里描写了几个人物?2、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红军过草地时遇到怎样恶劣的天气?4、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最为需要的是什么?5、是谁用生命为代价保存了七根火柴?6、这七根发挥了怎样巨大的作用?7、最后,这篇小说讴歌的对象是谁?随着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逐步的明了只有“无名战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这一过程,就含有抽象思维的训练的因素,一切问题不再是老师将现成的答案硬性的“塞”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主的完成。

(三)发散思维的开发。

发散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的思维方式。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去分析、解决问题,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

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我曾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题为《新龟兔赛跑》,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构思,不拘泥于原作,只要写得合情合理就行。

学生兴致大发,赋予龟兔新的比赛方法和规则,为公平起见,有让龟在水里游、兔在岸上跑的同距离比赛;有让龟、兔参加类似“铁人赛”的比赛,有认为时代
进步了,科技也进步了,龟、兔各自发明了一种新型的代步工具来参加比赛;有将它们的比赛定为知识比赛;有的为它们安排了劳动成果的比赛……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让人始料不及,读之欲罢不能,看到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完全得到了锻炼,我训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最为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学之中。

真正的好课,常常是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灵活的因势利导,在改变事前的教学设计的情况下出现,这就是一个好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机智,也是一个教师创造能力的充分表现。

因此也决定了语文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和教案,而是要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学会将自己阅读教材的感悟与学生一起交流,而不是读教案、背答案给学生听。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品主旨的解读,对文学形象的界定,对已有评价的评价,对作品空白的想象等,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思考外,自己也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供学生讨论和评判。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不但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让学生的思维放任自流,教师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按照思维的规律展开,不断向纵深处展开,因为创新单有活跃的思想是不行的。

可以说,创新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传递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因此,在教学引导、解疑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知识丰富、视眼开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独创和灵气的复合型教师,完全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使学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概念、新方法,能够弘扬学生的健康个性,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参加国际竞争,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现在我们该做的只有赶快行动起来,积极的投身到创新教育的具体行动中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学生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