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作者:佚名来源:发布时间: 2011年01月20日字体:大中小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1、桑花叶病症状:桑花叶病的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环斑花叶型,病叶上有大小不等的中间绿色、周围淡黄色的同心圆状环斑。
二是褶皱花叶型,病叶除有黄绿相间斑驳处,还产生严重褶皱。
三是线叶花叶型,病顺开始是顶瑞变窄,形成矛状,病叶常产生叶脉两侧加绿,叶脉间退色的网状退绿斑,越往上长的病叶越窄小,严重时叶肉消失,仅剩主叶脉呈线状。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病毒,由多种病毒侵染引起。
桑花叶病的病原主要在田间病桑植株里越冬,通过嫁接及昆虫传染。
而磨擦传染难以成功,且病桑种籽不传病。
温度、桑树品种及收获形式影响桑花叶病的发生。
在广西、广东每年3月初病害出现,4-5月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温度再升高,病状消失,具有高温隐症的特点。
桑树品种间抗病力差异很大。
沙二×伦109较易感病,伦教40号则较抗病。
冬根刈桑园发病重,冬伐留枝干40-60厘米的桑园则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1)发病严重的桑园可采用冬伐留枝干40-60厘米的方式,避过病害发生的高峰期。
(2)进行无性繁殖进,应严格选取无病苗木作砧木和接穗。
(3)重病区选栽伦教 40号等抗病的桑品种。
2、桑萎缩病症状:桑萎缩病有黄化、萎缩、花叶(花叶卷叶病)三种类型。
黄化型发病初期少数枝梢嫩叶皱缩、发黄、向背面卷曲。
随病势加重,腋芽萌发,侧枝细弱,叶形瘦小,节间特短。
尔后逐渐由几根枝条发病扩展到全株。
病重的桑树夏伐后发生新枝弱小丛生,密生猫耳状瘦小叶片,逐渐枯死。
萎缩型多在桑树夏伐后发生。
发病初期,枝条中部或项部腋芽早发,生成许多侧枝,叶片黄化、质粗,秋顺早落,春芽早发。
发病末期,枝条生长明显不良,叶片更小,重病桑枝如扫帚状。
花叶型主要在春夏季和晚秋发生。
发病一般先由少数枝条开始,然后蔓延至全株。
发病初期,叶片侧脉上有小瘤状突起,细脉变褐,有的叶片半边无缺刻。
病情进一步发展后,叶片缩小,向上卷缩,叶片叶脉变褐,瘤状突起明显,枝条细短,腋芽早发,生出侧枝,病树极易遭受冻害。
病原及发病规律:黄化型和萎缩型的病原均为类菌原体。
花叶型病原为线状病毒。
病原主要在桑树体内越冬。
通过嫁接和媒介昆虫传播。
的发生与桑树品种的抗病力、田间病原数量、媒介昆虫密度、桑树栽培技术(采叶、伐条、施肥)、温度、湿度等有关。
防治方法:(1)袈裟强苗木检疫,禁止将带病苗木、接穗、砧木运入无病区。
(2)加强桑园管理,合理采伐,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配合施用,增加树势,提高抗病力。
(3)选栽抗病品种。
(4)搞好媒介昆虫凹缘蕶菱纹叶蝉和拟菱纹叶蝉的防治,方法是药杀和冬季剪梢除卵。
3、桑青枯病症状:此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原菌侵染桑树根部导管,妨碍水分运输,使叶片凋萎。
新植桑一般全株叶片同时出现失水凋萎,但叶片仍保持绿色呈青枯状;老桑往往枝条中上部叶片的叶尖、尖缘先失水,变褐干枯,逐渐扩展到全株,死亡速度较慢。
初发病时根的皮层外观正常,但根的木质部出现褐色条纹,随病势发展褐色条纹向上延伸至茎枝,严重时整个根的木质部全部变褐、变黑,久后腐烂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
病原菌在病根、病枝残体以及混有病株残体的肥料里越冬,翌年春暖开始生长繁殖,侵染桑树。
病菌传播途径主要有带病苗林的种植、嫁接,以及土壤、流水、采桑工具的传播。
该病通常在4-11月发生,7-9月为害。
幼龄桑发病较老桑重;高温季节不摘顶降枝可减少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桑地较地势高的桑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工作。
严禁带病苗林进入无病区,无病区栽桑应自繁自栽,不到病区购买桑苗。
(2)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刨除,集中烧毁,对病穴及周围土壤要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消毒。
(3)发病严重的桑园实行与水稻、甘蔗轮作。
病地改种水稻2年可达到灭菌效果,改种甘蔗5年可达无病。
4、桑疫病症状:此病症状有黑枯型和缩叶型等。
黑枯型: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叶片上呈现点状褐斑;病菌从叶柄、叶脉等伤口侵入维管束时,叶片上呈现不规则的多角形褐斑,常连成一片,叶片变黄脱落;病菌从嫩梢侵入时,嫩梢和嫩叶变黑腐烂;病菌侵入枝条表皮,木栓层组织枝条表面出稍隆起、粗细不等的黑褐色纵列点状条斑。
缩叶型:叶片感病初期出现近圆形褐色斑点,周围稍退绿,病斑后期穿孔,叶缘变褐,叶片腐烂;叶脉受害时变褐,叶片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易脱落;新梢受害时出现黑色龟裂状梭形大病斑,顶芽变黑枯萎,下部腋芽秋发成新梢。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
病原细菌在枝条、冬芽及土中越冬,翌年春暖后增殖,使芽叶发病成为初次侵染源。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病斑部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及枝叶接触等不断引起再侵染。
多风雨的气象因子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侵入和蔓延。
地势低洼的桑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栽抗病品种。
(2)冬季剪去病梢,春季发芽及夏伐后为发病季节,应及时剪去病芽、病枝。
(3)在发病早期,用300-500单位土霉素,或100单位农用链霉素,或15%链霉素与1.5%土霉素混合液的500倍稀释液,用喷雾法对嫩梢叶进行防治,隔7-10天再喷1次可控制病情扩展。
(4)加强桑园管理。
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桑园不气候,不偏施氮肥,防止桑叶徒长。
5、桑赤锈病症状:桑叶被侵染后在叶片的正背两面散生圆形有光泽的小点,逐渐肥厚隆起成青泡状,颜色转黄,最后橙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突破表皮而散生于桑叶表面。
叶脉、叶柄、新梢被害,其病斑顺着维管束作纵向发展,患处肥肿弯曲,表皮破裂后也布满橙黄色粉末。
枝梢遗留下来的病斑呈褐色,稍凹陷,内有菌丝体。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担子菌亚门,单孢锈菌履属。
菌丝在枝条,特别是冬芽组织内越冬,翌年早春随着芽叶开展形成锈子器,散出锈孢子,锈孢子随风雨传播,是当年的初次侵染源,以后在病叶上不形成锈孢子进行再侵染。
该病病原喜欢低温和冷湿天气,多雨多湿的条件能促进该病的蔓延,高温干燥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
桑品种间抗病力差异很大。
收获方法与发病密切相关,因为病菌只侵染绿色的幼嫩组织,所以当桑叶全部采伐后便可控制为害。
留枝留芽法因桑树生长期幼嫩组织常在,为病原菌越夏提供了良好场所,致使此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人工摘除病芽。
在桑芽脱苞到开叶期,锈孢子成熟飞散前经常巡视桑园,发现病芽及时摘除、烧毁,每7-8天1次,直至不再出现病芽为止。
此法防治效果达80%。
(2)药剂防治。
用25%粉锈宁1000倍稀释液喷洒桑芽,春季防治效果为90%,夏季防治效果为80%。
6、桑褐斑病症状:嫩桑叶较易发本病,病斑初期呈褐色、水渍状、芝麻粒大小的斑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因受叶脉限制成多角体。
病斑轮廓明显,边缘为暗褐色,内部淡褐色,其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的粉质块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雨水冲落后露出黑褐色的小疹状的分生孢子盘。
病斑周围叶色稍退绿变黄,同一病斑可发生在叶片正背两面,病斑吸水后易腐烂穿孔,病情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叶片枯黄易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粘隔孢属。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盘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翌年春暖时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到幼嫩叶片上,引起初次侵染。
如条件适宜,会多次循环侵染,短期内流行成灾。
低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因此雨水多的年份常流行。
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四周为河港、池塘等多湿环境的桑园发病较重。
叶面光滑,叶肉厚,叶面不易积水,透光性好的品种较少发病。
防治方法:(1)选栽抗病品种。
(2)清除病原。
晚秋落叶后彻底清除病叶,深埋或作堆肥。
(3)低湿桑园注意开沟排水,降低湿度;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
(4)药剂防治。
发现20%-30%叶片上有2-3个芝麻粒大小的斑点时,立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加0.2-0.5%洗衣粉作粘着剂)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稀释液喷洒,相隔10-15天再喷次,效果较好。
7、桑卷叶枯病症状:此病菌为害桑叶,以嫩叶发生较多。
春季发病时,桑叶边缘呈深褐连片病斑,随着叶片生长,叶身向叶面卷缩。
夏秋发病时,枝条顶端叶片的叶尖和附近叶缘变褐,逐渐扩大使叶片的前半部呈黄褐色大病斑,下部叶片的叶缘及叶脉间发生梭形大病斑,病、健组织界限明显。
病斑吸水后腐烂,干燥时裂开。
病叶易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半知菌亚六,单孢枝霉属。
病菌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暖后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继续传播,引起再次侵染。
此病病菌为高湿菌,在夏秋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最重。
病菌在发芽和侵入桑叶时不能缺水,一旦侵染后,即使天气十分干燥,也能形成大病斑。
病斑在天气干燥时产生分生孢子极少,阴雨天则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引起本病的流行。
不同桑树品种感病性有显著差异。
防治方法:(1)消灭病原。
晚秋落叶后收集病叶烧毁。
春季初见病叶及时摘除烧毁。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稀释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0倍稀释液。
夏伐后用波美度4-5度的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800倍稀释液进行树体消毒。
8、桑里白粉病症状:此病菌主要为害枝条中下部较老的桑叶。
开始时在叶背出现白色分散的浅淡霉斑,逐渐增白扩大,甚至连接成片。
霉斑表面呈粉状,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国。
后期在白色霉斑上出黄色小粒状物(闭囊壳),当小粒状物由黄转橙红再变褐,最后成黑色时,白色粉霉消失。
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球针壳属。
病原菌以闭囊壳黏附在桑树冬芽附近的枝条上或随病叶遗落在地面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散出子囊孢子,随风雨飞落到桑叶上,成为初次侵染源。
后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此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发病的最适温度是22-24度,最适温湿度是70-80%,但在相对湿度30%的极为干燥条件下或在100%的极度潮湿的环境中,中要温度适宜,孢子也能发芽,病害就能流行。
桑叶硬化早的品种易发病。
过于密植、透风透光差或缺钾的桑地发病较重。
枝条中下部老叶比枝条上部嫩叶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栽硬化迟的桑树品种。
(2)及时采叶,采叶时自下而上,防止桑叶老化。
(3)加强培肥管理,注意抗旱,推迟桑叶硬化。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全面喷洒0.3-0.5%多菌灵;采叶期喷70%甲基托布津1500倍稀释液,隔10-15天再喷1次;冬季喷波美度2-4度的石硫合剂,杀灭枝条和地面上的越冬病菌。
9、桑污叶病症状:此病多发生在较老桑叶的背面,秋季为害较重。
开始发病时,叶背面发生煤粉状圆形小病斑,随着病势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黑色愈深。
在叶表面相应位置也呈现同样大小的黄褐色病斑。
病斑继续扩大后,往往互相连接,布满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