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因(一)介词。

1.依靠,乘,凭借。

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译文:……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践:登,引申为凭借、倚仗。

)译文:然后凭借华山当作城郭,依靠黄河当作护城河。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借助(或“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2.依照,顺着,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译文: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察今》)译文: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3.趁着,趁此,乘机。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这种极为有利的形势,宰割各国的土地,分裂诸侯的江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蔺列传》)译文: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招待他。

③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趁机将沛公刺倒在座位上。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蔺列传》)译文:由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谢罪。

(二)连词。

1.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译文: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所以)才有人发现这座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文:施加恩泽,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

2.因此,因而。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三)副词。

可译为“于是”“就”“便”。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文:项王当天就留沛公跟项王一块儿喝酒。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蔺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

③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孙权就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

(四)动词“沿袭”“继续”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当”“在”“由”“从”“以”等。

一般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译文:现在从长沙豫章去,河流多,极难走。

③以吾观之,必不久矣。

《史记•赵世家》译文:由我看来,一定不能长久了。

④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治邺》译文:从这以后,不敢再提给河神娶妻这件事。

⑤指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表时间、地点的界限。

)指明从这儿到那儿十五座城移交赵国。

(放在“上”“下”“前”“后”“来”“往”等字前,表时间、方位等,不译出。

)2.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条件,相当于“用”“拿”“凭”“依靠”“按照”等,既可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又可在动词、形容词前作补语。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愿意拿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译文:时间长了,能够凭借脚步声辨别是谁。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发出响声。

⑤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译文:其余的船只都按照次序依次前进。

⑥故以羊易之。

译文:所以才用羊来替换它。

⑦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译文:(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沛公的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大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因为”“由于”等。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译文:不因为外界环境好就高兴,不因为个人失意而悲哀。

(二)连词。

“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

它作为介词,必须与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表示各种关系;它作为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分句与句子,用法跟“而”相近。

1.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译文:在那个时候,各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宾客多,(所以)有十多年都不敢出兵谋取魏国。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译文: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头,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边啊。

2.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译文: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

(递进) (递进关系)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如此的景象让我魂魄忽然惊动。

(并列关系)3.表示承接关系。

相当于“而”。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译文:樊哙横过手中的盾牌用力撞过去。

4.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以便”“来”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祭十二郎文》)译文:我该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来打发我剩余的岁月。

③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译文:,没有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译文:(山上的)树木欣欣向荣,(山谷中的)细小不绝地开始流淌。

②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译文: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③先生伏质就地,匍匐以进。

《中山狼传译文:东郭先生伏身下跪,[匍匐着]前进。

④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译文:大家都[恭敬地站着]倾听。

(三)副词1.通“已”,已经。

2.通“已”,中止。

①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译文: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译文: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关于推行王道的问题吧。

(通“已”,中止。

)(四)动词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译文:我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译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忠臣贤士不一定被任用)(五)复音虚词、固定结构。

1.【以为】⑴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文:把这些兵器铸造成为十二尊巨大的铜人。

2.【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然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一定会感到遗憾而会再回来的。

3.【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不能”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译文:项王没有话来回答他,只说了一声:“坐吧。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译文:君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却没有什么话回答他。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译文:我如果没有祖母,不可能活到今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