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
教学案例一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通过轻重音、节奏和语调来表情达意。
2.思维发散与提升: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舞蹈。
4.文化传承与理解:读懂带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散文。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轻重音、节奏和语调来表情达意。
2.情感与价值:感受并体味地方文化特色。
3.方法与评价:欣赏安塞腰鼓并体会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把握细节描写的含义及作用。
2.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儿爱着我那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啊!”同学们,你们到过大西北吗?你们见过黄河吗?你们去过黄土高原吗?你们欣赏过安塞腰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去陕北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二、说一说
(播放安塞腰鼓演出场面视频。
)
如此精彩的场面,没有解说怎么行?请同学们用课文第7段做解说词,声情并茂地将安塞腰鼓的热闹场面解说给大家听。
三、品一品
怎么样?欣赏了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听了这激情洋溢的解说,你们是不是忍不住想大叫一声“好”呢?一个“好”字并不能完全概括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
“好一个________的
安塞腰鼓”,这个问题作者似乎也没有说明。
但我觉得一个高明的读者,不仅能由衷地赞叹一个“好”,还能说出好在哪里。
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来体味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过渡)首先想一想,作者欣赏了这样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表演后想到了什么?这些联想是什么样的情形?这样的联想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一)我游我联(观腰鼓欲有所想)
1.读7~13段,想一想在欣赏了安塞腰鼓表演后作者联想到什么。
明确:联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2.联想的内容是些什么样的情形?
明确:“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傍晚时分,斜阳给飘扬的大旗镀上一层金色,在猎猎秋风中,千军万马整装待发。
这是一支能战胜任何顽敌的军队,有着锐不可当的力量。
)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电闪雷鸣象征着不可战胜的力量,能够摧枯拉朽般地战胜任何障碍。
)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过一段艰苦的探寻后,终于到达豁然开朗的境界。
)
3.什么能让冰冷的空气燥热呢?(热源)什么能让恬静的阳光飞溅呢?(活力)什么能让困倦的世界亢奋呢?(强有力的刺激)
综合起来讲,作者有一个结论:(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4.作者忍不住第一次喊出了“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让人热血沸腾、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好一个能让人鼓起勇气去冲破那重山复水,去争取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前景的安塞腰鼓!)
(二)我游我品(听鼓音欲有所动)
1.读14~17段,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安塞腰鼓的鼓声的。
明确:作者除运用拟声词来描写鼓声外,还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
把山崖比作牛皮鼓面,把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说明鼓声不仅能从视觉上震撼我们,而且能从听觉上震撼我们,还能进一步刺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思想。
2.想一想,安塞腰鼓声对人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什么是“豪壮的抒情”?
(举个例子,“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有什么区别?前者抒情是委婉、含蓄的,后者抒情是直接、豪壮的,“豪壮的抒情”的意义在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
什么是“严峻的思索”?
(也举个例子,“我忧郁,我惆怅,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走向何方呢?”“严峻的思索”的意义在于庄重而严肃。
)
3.作者联想到“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有什么含义?
提示:一个农民看着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会有什么感触?一个产妇忍受着生产前难以忍受的阵痛时会有什么感触?
明确:想到了将来的收成,想到了自己的后代,一切困难都可以忍受。
因为它象征着希望。
4.作者情不自禁地第二次喊出了“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让人激情满怀、思绪飞扬、饱含希望、踌躇满志的安塞腰鼓!)
评价:这一部分主要是教师在层层设诱,引导学生去感知、体味、理解文意。
让学生透过语言看见他们自己看不见的东西。
此阶段属于激悟阶段。
(三)我游我寻(赏鼓者欲有所思)
1.读18~22段,想一想这样惊心动魄的腰鼓表演,这样震耳欲聋的鼓声,是谁发出的。
2.为什么江南就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3.“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仅指现实的泥土吗?
大家学了历史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什么?(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什么?(摇篮)
江南精细,陕北粗糙,与江南比起来,陕北更原始。
原生态的东西使得我国的艺术表演有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原生态表演。
为什么?因为它富有生命力。
所以“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指的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说明作者不仅要赞叹那安塞腰鼓,更要赞颂那璀璨的中华文明!
4.作者发自肺腑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厚积薄发的安塞腰鼓!)
评价:此阶段在于探究安塞腰鼓表演、鼓声背后的文化内涵,由人到土地,到历史,到
文化,较为抽象,但教师层层铺垫,巧借外力,让学生的理解顺利地达到应有的深度。
(过渡)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导游,做一回解说!
(四)我游我悟(品鼓味欲有所悟)
1.读23~27段,让我们大家来当一回导游,做一回解说!
2.请你发自肺腑地说一说你的感悟。
(好一个陶冶性情、磨砺意志、开阔心胸、净化灵魂的安塞腰鼓!好一个振奋精神、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安塞腰鼓!)
由作者即兴的感慨,到学生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抒发,终于让学生完成了精神旅行,享受了文化风味。
(过渡)安塞腰鼓这么多的内涵,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是作者太激动,忘了吗?你们不要急着回答我,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摇滚。
四、比一比
将安塞腰鼓与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摇滚比较。
比较方面:1.表演人员的境况。
2.所用乐器。
3.表演魅力的展现。
(外现还是内隐)
明确:安塞腰鼓的表演者是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农民,经典摇滚的表演者是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歌星。
安塞腰鼓来自贫瘠的黄土高原,经典摇滚来自繁华的都市。
安塞腰鼓乐器简陋,演奏技法简单;经典摇滚乐器精良,表演手法丰富。
安塞腰鼓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经典摇滚把内心的想法揭示给大家看。
五、课后作业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内容)
明确:文章先写了表演前的氛围,再描绘了腰鼓表演、鼓声,又写了打安塞腰鼓的人,继而写了产生安塞腰鼓的土地,最后探讨了安塞腰鼓的精神及文化内涵。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语言)
明确:本文长短句兼用,大量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句内的排比,有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甚至还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快节奏的语言,更真实地再现了安塞腰鼓那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的场面,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刺激了感官,还震撼了心灵,甚至触动思想与灵魂。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表演内容,开篇写表演之前的氛围,文末还要写表演之后的氛围?(结构的意义)
明确:作者先写表演之前的静,是为了与表演时的热闹场面形成对比,使安塞腰鼓的表
演更具震撼效果。
作者写表演之后的静,也是为了凸显安塞腰鼓的“闹”,同时也使读者从热闹中冷静下来,静静地思索自己的收获。
4.为什么写安塞腰鼓还要提到多水的江南?(文化内涵)
明确:文章中作者将黄土高原与江南对立起来写,不是有所褒贬,而是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灿烂、辉煌的文化,在这种厚重文化积淀中孕育出的精神,才能产生这样壮怀激烈的安塞腰鼓。
5.为什么安塞腰鼓能让山河痛快,能让想象力蓬勃呢?(思想与意义)
明确:因为它充满力量,因为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因为它充满希望、预示新生,因为它文化底蕴深厚。
6.由安塞腰鼓除了能想到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舞外,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联想与视野) 明确:相反联想,安塞腰鼓与柔术,一阳刚,一妩媚,但同样充满力量。
同类联想,安塞腰鼓与铜梁火龙,同样激烈,充满阳刚之气,同样让人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激情。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
⎬⎪⎪⎫安静的腰鼓——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激昂的腰鼓(表演中)⎩⎪⎨⎪⎧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声响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寂静的腰鼓——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表演后)生命的宣泄自由的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