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名词解释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七月诗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

先后创办了新月书店、《新月杂志》;主张文学的超阶级、超党派性;以“永恒的人类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格律诗:诗体的一种。

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

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

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流行这种诗体。

所谓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

又称现代格律诗。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戴望舒: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艾青:拥有两个创作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七月派中《鱼化石》《向太阳》为代表,以及后期朦胧诗中也有《致橡树》等诗作两组意象:太阳、土地两种情感基调:太阳(光、热)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温暖热烈;土地系列对农民、土地和中国的深层的爱,艾青式的忧郁。

散文:历史反思(巴金)(p300):巴金在1978年12月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以反思“文革”为主的散文随笔。

价值:老作家散文的代表,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以“说真话”的方式展示了作者自己建国以后的心路历程,表现了“自我解剖”的忏悔意识。

《随想录》这部散文集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诸如“说真话的大书”、“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当代散文史上的里程碑”、“世纪的遗嘱”、“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等等。

《随想录》中的文章大致右分为两类,一类偏重议论,接近杂文,另一类以抒情为主,属于抒情散文。

散文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随想录:写作风格:真实自然朴实率真基本精神:以赤子之心反思历史,剖析自我探求真理。

文化散文:(余秋雨)(p307~p308):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地位,意义:散文本身的突破,一是视角的突破,传统散文多呈现出意识形态视角,余秋雨散文则呈现出文化视角;二是选材的突破,通常散文多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余秋雨的散文则以文化史材料为素材;第三点最为重要,即散文观念的突破,传统散文在选材上习惯选取零散材料,表达片断感受,认为散文是小品,是小摆设,呈小篇幅,至多不过“以小见大”,余秋雨的散文选取完整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呈现大篇幅,以写论文的学术准备和学术动机去写散文,用“牛刀杀鸡”,使散文终于从小摆设的格局中脱颖而出。

视角:1.在对于中国文人群体坎坷历程的探寻中,摸索中国文人的人格与中国文化的历史。

2.对于文化名胜的探访中,梳理与分析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3.在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中,表达其对人际关系,文化现象的探究思考。

风格:厚重苍凉,突破传统散文观念1.在历史与心灵的探究中,寻思文明断裂,人格坚守问题。

2.博古通今,纵横捭阖的思路,呈现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洒脱恢弘的气势。

3.将主体精神融入人物,事件的抒情当中,呈现出诗人才情与学者理性的结合。

从文化历史的画卷中展示文化人格的深度,开拓想象的新天地。

小说:伤痕: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刘心武——《班主任》)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反思小说:泛指出现于1979年及1980年代初期一类小说。

小说题材多为文革期间事件,透过变化过程这些历史事件,反思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和个人伤痛的社会历史原因。

寻根: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注:夏德勇老师专门提到了,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时期,就是文化迷失的开始,这也是寻根文学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写实:新写实主义是当代一个重要文艺理论,从总体上讲,它还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大范畴,但相比传统的现实主义无疑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特别是在题材的选择和对“现实生活”的处理方式上,其创作特点则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并特别注意现实生活还原形态,真诚直面现实和人生,放逐理想,解构崇高。

在题材上注重对凡俗生活的表现,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与操劳庸碌的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中心。

新生代小说:新生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次,新生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具有文学史的意义。

最后,新生代小说对文学的“自由”与“个人”品格的追求,既切合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又是对于中国文学痼疾的某种矫正。

戏剧:实验话剧(先锋:探索):实验话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它是相对于传统话剧而言的,指的是戏剧结构和表现方法区别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话剧,具体地说,在中国,先锋派戏剧,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荒诞派戏剧被视为实验话剧,这些颇具另类色彩的戏剧流派因其激进的姿态也被统称作先锋派戏剧。

实验话剧因为大胆的采用颠覆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它也注重保留传统戏剧中一些积极的成分,诸如关注现实,批判现实,试图解释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弘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内容。

鲁迅:散文(死火):《死火》鲁迅1919年发表过一组小文,总题《自言自语》,可以说是《野草》的先声。

其中的《我的兄弟》,内容与《风筝》相同,《火的冰》后来演化成这篇《死火》,其中也有火被冰冻的奇特意象。

评析: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鲁迅先生写了散文诗《死火》,后收录于《野草》。

跟创作《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作品一样,一——出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总体概括: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也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以“死火”象征了一种惨遭迫害但永不屈服的战士情怀,歌颂了一种身处人生逆境但永不沉沦的的奋斗精神。

人生活于黑暗的世界中,与其坐着被动地被黑暗冻灭吞噬,倒不如迎着黑暗力跃燃烧。

整篇文章洋溢的是一种火的激情,见出的是一种与太阳竞辉的灿烂。

对身处逆境备受摧残但仍在不断进取的勇士,是一种鼓舞,对人生满怀绝望而自甘堕落的人是一种提醒。

我们读《死火》,感到的是振奋,是希望。

艺术特征:《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的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表现了人的生存矛盾与心理困惑: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的缠绕与挣扎。

《野草》也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它是鲁迅从启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艺术成就:鲁迅的《野草》,奠定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基础,并且,成为世界散文史上继波特莱尔《巴黎的忧郁》屠格涅夫的《爱之路》和戈尔泰的《吉檀迦利》以后又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鲁迅杂文的两个时期:文化批评、社会批评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吃人、走狗、奴隶的两个时代、艺术特点:1诗与政论的统一;2塑造类型化的否定性形象体系;走狗、二丑、带头羊3幽默泼辣的语言特点.小说(狂人日记)(p58)历史地位: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鲁迅写狂人,一开始他是认识到中国历史上有吃人的传统,对“从来如此,便对么?”作出强烈的质疑。

“仁义道德”和“吃人”是同一范畴的两面。

“仁义道德”表面上是维护人性,实际上它是压抑人性的,所谓“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压制人欲来维护天理,维护一个规范,一个道德。

这是礼教的核心思想。

文言的序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而白话的正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对照。

张爱玲(倾城之恋):代表作分析:《倾城之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滑稽乖张的恋爱与婚姻。

白离婚后在破落的娘家被排挤,遭致一个颓败家庭的心灵伤害——遭遇一个不能不要的颓败男人(一个只要她做情人,不要做夫人的男人;他要妓女,要女友,不要结婚;一个在洋场上忙着“谈恋爱”而没有时间恋爱的人。

他欣赏流苏的中国女子的古典美,换一换口味);——男人要玩味的是过程,白要的是结果,要的是丈夫,要家庭,不要只做情人。

双方用尽心计,都怕上当,虽然在一起同居了,但是却越来越隔膜。

结果战争突然爆发,在倾城的炸弹与恐怖中他们突然结合了。

乱世中结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婚姻的结合并没有传奇,一个令人苦涩的滑稽结局。

这就是张爱玲的凡俗的人生世界。

也是她笔下最典型的女性命运。

婚姻与性爱,是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构件,几乎每篇都离不开男女之情,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使她见不到“爱”,没有浪漫而圆满的结局,更多的是情场角逐和权衡利弊的交易,谋生——谋爱。

小说在苍凉的二胡声中展开,进而成为贯穿始终的节奏和旋律,形成一种典型的“中国情调”,最后又在二胡声中结束。

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给人以艺术的整体美。

钱钟书(围城)学者型小说讽刺小说和充满人生隐喻的哲理小说。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

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达了对人性困境的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