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新感觉派2.乔寓文学3.语丝文体4.觉新5.“人的文学”6.新月派诗歌特点7.街头诗歌运动8.三个崛起的代表人物二、简答题:1.应该如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待汪曾祺小说的意义?2.中国当代文学三个阶段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三里湾》虽然也是歌颂合作化运动的,但却因没有表现出“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而受到严厉批评。
请问,所谓“两条道路”指哪两条道路?这部小说对两条道路斗争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采取这种表现方式的主要原因什么?4.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5.简述杨朔、秦牧和刘白羽散文的主要特点和不足。
6.王朔和老舍的小说都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也都具有很浓重的幽默色彩,但又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7.试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8.从生活、思想、文学三个方面说明“山药蛋派”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阅读理解题:分析给出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惫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惫,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问题:1.作者是怎样讲稻束荷母亲联系在一起的?2.“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句诗有什么含义?《手推车》(1938年)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寂静从这一山脚到那一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色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选自艾青诗集《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问题:1.艾青主张诗歌的“散文美”,你认为这首诗是怎么体现其主张的?2.艾青诗歌的特点是什么?《自然底梦》(1942年11月)我曾经迷误在自然底梦中我底身体由白云和花草做成我是吹过林木的叹息,早晨底颜色当太阳染给我刹那的年轻那不常在的是我们拥抱的情怀它让我甜甜的睡,一个少女底热情使我这样骄傲又这样的柔顺我们谈话,自然底朦胧的呓语美丽的呓语把它自己说醒而将我暴露在密密的人群中我知道它醒了正无端地哭泣鸟底歌,水底歌,正绵绵地回忆因为我曾经年轻的一无所有施与者领向人世的智慧皈依而过多的忧思现在才刻露了我是有过蓝色的血,星球底世系。
问题:1.自然底梦的主题是什么?2.穆旦等现代诗人提出诗歌的“抽象的抒情”理论,你认为这首诗是怎么体现其主张的?《春》(1942.2)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
都已经赤裸,痛哭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问题:1.穆旦的诗歌语言有何新异?原因是什么?2.诗歌上、下段之间的关系何在?四、论述题:1.20年代“乡土文学”与40年代“解放区文学”在认识农民及其文化方面,有哪些差异?请结合《阿Q正传》和《小二黑结婚》谈谈这种认识差异对文学的不同影响。
2.什么是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结合解放区创作思潮,谈谈你对这一方向及其文学实践的认识与理解。
3.试论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谈一谈你对“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观点的看法。
4.以鲁迅(或巴金、沈从文)的具体作品为例,说明新文学建设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新感觉派: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海派文学的第二期,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主要受日本同名文学流派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施哲存等。
“新感觉派”是当时的左翼文人给他们戴上的。
新感觉派小说新在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都市,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表达东方大都市城与人的神韵,突出运用意识流、心里分析和蒙太奇组接手法,强调感官印象、心理刺激。
2.乔寓文学:鲁迅对于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一种提法。
3.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语言上泼辣幽默,讽刺强烈.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4.觉新:觉新是巴金先生长篇小说《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
他善良仁爱又怯懦苟且,他能清醒的意识到由于自己的软弱给自己及别人带来的悲剧,但他又无力反抗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更准确的说,他不愿反抗,一味以自己的牺牲来求得暂时的妥协,委曲求全,被命运的激流冲得晕头转向。
当然这不排除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曾有过微弱的反抗,但这反抗就像在一潭死水中丢下一块小石子,涟漪有限。
他抑郁痛苦,无法找到解脱的途径。
以至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弟弟觉慧身上。
5.“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发表的一篇著名理论文章,是周作人对五四文学的突出贡献之一。
他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
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6.新月派诗歌特点:新月派有成“新格律诗派”,指的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新月社的一群诗人。
主要成员多是留学英美的文人。
深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著名成员有以诗歌创作的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理论创作的胡适、梁实秋等人。
新月社主要致力于新诗和新戏剧的理论研究和创作,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带有鲜明的唯美主义倾向。
新月诗派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31年随中坚人物徐志摩的去世而逐渐衰落。
7.街头诗歌运动: 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
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
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8.三个崛起的代表人物: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二、简答题:1.应该如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待汪曾祺小说的意义?答:A、散文化小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有过较大的成就,在废名、沈从文、萧红之后一度中断(甚至在废名之前还可以加上郁达夫),汪曾祺的出现连续了这个被中断的遗忘的小说风格。
B、汪曾祺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创作实绩开启了“寻根文学”风气之先,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当代青年作家,如阿城、何立伟、阿成等,使散文化小说得以发扬光大。
C、汪曾祺小说的承前启后作用还表现在更新当代小说的观念,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使小说自身的审美功能得以回归。
2.中国当代文学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三个阶段分别是十七年时期(1949—1966)、文革时期(1966—1976)、新时期(1976——90年代)。
这三个阶段主要是依据政治时期划分的,因而与政治情形密不可分,第一个阶段占主导的题材是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特点是通俗易懂、工农兵主角、阶级对立是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等;第二个阶段是政治激进主义占主流的时期,“样板戏”模式风行,现实主义精神没落。
主观主义盛行,人物高大全,阶级斗争是情节主线;第三个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兴旺局面,特点是主体意识突出,文学高潮迭起,思想多元,心态开放,创新意识强烈,艺术手法多样等。
3.《三里湾》虽然也是歌颂合作化运动的,但却因没有表现出“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而受到严厉批评。
请问,所谓“两条道路”指哪两条道路?这部小说对两条道路斗争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采取这种表现方式的主要原因什么?答:首先,应回答所谓“两条道路”是指“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
然后,再说明这种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把两条道路的斗争写得尖锐对立。
第二,这种斗争主要是通过家庭人伦关系的变化的来表现的。
最后,还应说明其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较少受到当时流行的理论(意识形态)的影响,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4.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答:文学革命的意义是:1、白话文推广,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3、文学理论建设成绩,4、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文学革命的前所未有在于,1、它是思想启蒙的运动,2、它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评估,3、广泛吸收西方文化,4、它为文学发展从形式到内容都提供了新方向。
5.简述杨朔、秦牧和刘白羽散文的主要特点和不足。
答:杨朔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重意境。
秦牧的散文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重知识性。
刘白羽的散文把革命激情熔铸到自然美景的描写中,重激情。
除个人各自表现出的不足外,三人共同的不足是缺乏对现实的直面,主体性力量不足,此类散文容易变成时代的美饰。
6.王朔和老舍的小说都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也都具有很浓重的幽默色彩,但又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答:A、王朔是新北京的第二代移民,与北京的血缘要比老舍淡很多。
而且,他所熟悉的主要是北京的大院,而不是胡同,大院里的居民都跟他一样,不是地道的北京人。
这里的年轻人虽然也操一口流利的京腔,但也不是地道的北京话。
B、王朔的幽默不是来源于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而是来源于当下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C、此外,王朔笔下的人物不再像老舍笔下人物那样一本正经,而是竭力地玩世不恭,以流氓自居。
7.试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答题要点:《边城》的艺术特色也就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特色。
其最重要的特色是“化外之境”、诗化抒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8.从生活、思想、文学三个方面说明“山药蛋派”形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