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题型一、选择题二、辨析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六、材料分析题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1.教育科学研究的定义→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过程。
2.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①从研究目的看研究方法:教育基础研究、教育应用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预测研究(见附录)②从研究主体看研究方法:专业化的研究和非专业化的研究(见附录)③从研究方式看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式与实证研究方式(见附录)3.教育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或正确性,也指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效度可以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否被合理、精确地予以解释。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它情景的程度。
页脚内容1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指研究方法、研究条件及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可重复性或稳定性。
内部信度主要强调在同一研究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一致性。
外部信度主要强调的是某一独立的研究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景中被重复进行。
二、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1.教育研究选题的来源选题的注意事项①从研读研究文献中选题①研究内容要避免完全重复别人的工作,要②从工作实践中发现课题立足与创新③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②选题范围不可过大④其他来源:参与导师课题、兴趣等等③最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选题④研究问题的可行性2.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见附录)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
与此相反,变量是在一个研究中不同的个体体现出不同价值的特征和条件。
研究中重要的、并被广泛描述的变量,是自变量和因变量。
二者的关系:因变量的价值取决于自变量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使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在所有研究中,所研究的变量和条件必须有可供操作的定义。
本质上,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测量变量的描述。
页脚内容23.研究假设及举例运用(见附录)所谓假设就是指从理论的角度对被观察的现象做出预测。
三、教育文献的种类及教育文献查阅的主要方法①教育文献的三种等级1.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储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就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三次文献: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和内容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
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②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跟踪法)、综合查找法(见附录)四、调查研究1.问卷的类型与结构①类型通常分为两种:即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
自填问卷即由被调查者自己填答的问卷。
访问问卷页脚内容3则是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口头回答来填写的问卷。
自填问卷依据发送的方式又可分为邮寄问卷和发送问卷两种。
邮寄问卷通过邮局把问卷表寄到改调查者手中,被调查者填完后,仍通过邮局寄回(寄回所需的信封、地址及邮票等由研究者事先准备好连同问卷一起寄给被调查者)。
发送问卷则由调查员(或其他人)将问卷送到被调查者手中(既可以集中分发,也可以逐一送到家中),回答者填完后,由调查者逐一收回。
②问卷的基本结构包括这样几个成分,即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结束语、编码等。
(见附2.问卷设计的原则(见附录)①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②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③明确问卷设计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④设计问卷时还应该考虑到资料处理、分析方法和问卷的使用方法等因素3.问题设计的形式分有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见附录)4.问卷法的优缺点①优点(1)问卷法与访谈法相比,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2)问卷法具有很好的匿名性页脚内容4(3)问卷法所得的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4)问卷法可以避免主观偏见,减少人为的误差②弱点1)有时回收率难以保证(2)要求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3)问卷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5.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①第一种错误:概念抽象。
②第二种错误:问题含糊③第三种错误:问题带倾向性④第四种错误:问题有双重含义⑤第五种错误:问题提法不妥⑥第六种错误:问题与答案不协调⑦第七种错误:答案设计不合理五、教育实验研究方法1.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及其基本类型页脚内容5①特点:教育性,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设形式表现出来;研究者可以操纵或控制某些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可重复性。
是一种特殊的实验。
②基本类型:研究目的: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实验情境: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实验设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见附录)2.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①实验的准备阶段:选择和确定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假设*选择实验模式和实验对象制定实验方案*(1)问题的提出。
(2)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3)实验的对象和方法。
(4)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操纵。
(5)实验的具体步骤。
(6)实验的组织与领导②实验的实施阶段:要体现正面教育性被试必须保持正常状态页脚内容6必须认真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会不会产生不科学的结论进行试探性的实验③总结阶段:整理实验资料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1) 题目(6) 实验的过程与方法(2) 署名⑺实验的结果与分析(3) 前言⑻讨论(4) 实验的目标与原则⑼参考文献与附录(5) 实验的内容3.各种变量的选择与确定①自变量:称刺激变量、输入变量或实验处理,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效性、可操作性②因变量:称反应变量、输出变量或实验结果,是指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可变性外依性、可测评性③无关变量:称为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自变量以外的因素——潜在性、多样性页脚内容7④无关变量的来源:第一,被试方面。
主要包括:性别、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家庭背景、参与动机、有关经验、性格特点、当时的生理状态、焦虑等。
第二,主试方面。
主要包括:主试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态度、暗示、“实验者效应”等,如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课外作业与辅导等。
第三,研究设计方面。
主要包括:研究方法本身的不完善、研究被试选择不当、测量工具不完善、研究程序安排不合理等第四,研究实施环境方面。
主要包括:温度、光线、声音、熟悉性、桌面好坏、房间阔窄等。
此外,在研究实施现场发生意外事件第五,数据处理方面。
主要包括:分类不合理、评分标准不统一或评分过失、统计方法使用不当等。
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消除法、恒定法(如同一时间、同一房间)和平衡法。
4.各种实验设计的操作模式①实验设计是指实验的操作方法,指根据实验研究课题的性质和实验研究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对有关被试的选择和分组、自变量的操作、因变量的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等问题所确定的具体操作程序。
实验设计符号说明:X—一种实验处理;O—一次测试或观察;R—被试被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S:被试②选择实验设计模式:陈述研究假设→确定实验处理(自变量的变化)→列举总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确定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方法→判断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控制方法、控制过程和控制程度页脚内容8六、教育行动研究方法1.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见附录)(1)在教育情境中研究。
(2)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3)研究教育行动问题。
(4)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5)为教育行动而研究。
3.教育行动研究案例(左图)4.勒温的螺旋循环模页脚内容9式七、教育叙事研究1.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Educational Narrative Research / Inquiry)是对教育生活中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育现象的描述与揭示,又称为“教育故事研究”或“教育叙事探究”2.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见附录)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形式之一,主要理论基础有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借鉴的方法有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方法、社会学的实地考察方法等。
3.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见附录)①以教育事件或日常经验为研究对象。
②以“自下而上”为研究路径。
③以教育主题或结构为灵魂。
4.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它关注的不是“群”的一般性,而是“个”的独特性,不是从“群”中寻找“共性”,而是分析、解释甚至是体验每一“个”存在的现实性、可能性或必然性;它感兴趣的不是所谓“客观现实”的“真实性”本身,而是被研究者所看到、所体验到的“真实”;页脚内容10它采用的研究手段是研究者自身,依赖的是研究者本人的洞察力、直觉等不能言传的知识,研究者的态度是参与性观察,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对话,在时间、地点、情节和场景的共同呈现中创生叙事的经验品质;它关注教育现场,强调对故事细节进行整体性的、情境化的、动态的描述,原汁原味地呈现教育现象;它的解释性结论与具体情境相连,不具有普遍意义。
它不以确定的方式向读者提供证据、概念和结论,而把理解的权力还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重构结论;它重视叙事者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叙事者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它强调开放式的研究设计,在教育事件的呈现中,通过归纳而不是演绎的方式进行意义建构;它选取的研究样本虽然数量很少,但它从个体生活故事中所收集的资料却真实丰富;它对信度和效度有自己的标准,要求“研究者在进行自我反省时应该尽量开放自己,与历史对话、与被研究者对话、与资料对话、与自己对话,通过严格的自我反省来探寻最严谨的建构意义的方式。
”5.教育叙事研究的分类(见附录)从叙述的目的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可分为两类: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叙事的人类学研究从叙述的内容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可分为三种: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
从叙述的主体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可分为两种方式:“展示”的叙事,即是教师的叙事、“讲述”的叙事,即是关于教师的叙事。
页脚内容116.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见附录)①教育叙事研究的阶段:从现场工作到现场经验。
从现场经验到现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