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听听那冷雨一、作家作品余光中,中国现代作家,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抗战时期余光中于四川就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
二十二岁迁台,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在美国爱荷华(IOWA)大学获MFA之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并于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返台后,余光中先生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光华讲座教授。
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称为自己创作的“四度空间”)成就卓著。
其文学生涯悠远、深沉、辽阔,涉猎广泛,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种,在海内外文坛影响巨大。
余光中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金鼎奖”等在内的台湾地区所有重要奖项。
他的诗《乡愁》及散文《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十分著名,广为教科书及各种选集采用。
二、相关链接本文最初发表时文末附识:一九七四年春分之夜。
这就不仅记载了本文的具体写作时间,而且点明了作者彼时彼地的创作心境: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四年,意味着海峡两岸阻隔已整整二十五年了,隔断了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的自由往来,隔绝了来鸿去雁的书信、亲人故旧的音讯和大陆故土的真实消息。
1.识记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黔.首( ) ②潜.意识( ) ③氤氲..( )④潺.潺( ) ⑤忐忑..( ) ⑥羯.鼓( ) ⑦料峭.( ) ⑧譬.如( ) ⑨皑.皑( ) ⑩擎.天( ) ⑪如椽.( ) ⑫惊悸.( ) ⑬铿锵..( ) ⑭岑.寂( )⑮滂沛.( ) ⑯嘈.切( )⑰蠕.动( ) 答案 ①qián ②qián ③yīn yūn ④chán ⑤tǎn tè ⑥jié ⑦qiào ⑧pì ⑨ái ⑩qínɡ ⑪chuán ⑫jì ⑬kēnɡ qiān ɡ ⑭cén ⑮pèi ⑯cáo ⑰rú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①劲⎩⎪⎨⎪⎧②折⎩⎪⎨⎪⎧③颉⎩⎪⎨⎪⎧④荷⎩⎪⎨⎪⎧答案 ①jìn 干劲/jìnɡ强劲 ②zhé折断/shé折本 ③jié仓颉/xié颉颃 ④hé荷花/hè荷枪实弹2.辨形组词(先注音再组词)①⎩⎪⎨⎪⎧霭 蔼②⎩⎪⎨⎪⎧舐舔答案 ①ǎi 青霭/ǎi 和蔼 ②shì舐犊情深/tiǎn 舔舐 3.词语解释①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②山隐藏,水遥远。
③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④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近义词辨析 (1)流传·留传“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侧重时间上传承。
适用对象比“流传”广,不限于事迹、作品,还可以是其他具体、抽象的事物。
例句:川剧“变脸”是一代代川剧艺人________下来的绝技艺术,这一绝技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
目前被个别贪图钱财的演员私下________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
(2)齐心协力·和衷共济齐心协力:犹言“同心合力”。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强调合力。
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侧重齐心。
例句:①他帮助这些人团结在一起,在这块土地上,不同背景的人________为一项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②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时期要________,同心同德。
答案(1)留传流传(2)①齐心协力②和衷共济5.文学常识填空余光中,诗人,散文家,学者。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后主要居住港台。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创作的“四度空间”。
驰骋文坛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
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创作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写了许多思乡怀土的诗文佳篇。
诗中最有名的是《__________》,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__________》。
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__________》(1974),散文集有《__________》(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__________》(1967)。
答案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乡愁听听那冷雨白玉苦瓜左手的缪思掌上雨一、文章结构听听那,冷雨⎩⎪⎨⎪⎧作者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作者的思绪⎩⎪⎨⎪⎧ 现代→古代现实→历史作者的情感思路⎩⎪⎨⎪⎧ 少年→中年→白发乡情→友情→爱情→亲情二、主题归纳《听听那冷雨》以听雨为主线,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1.本文在文字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听听那冷雨》的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运用叠字,表形、表态、表声,把“雨”字的质感写足了;“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山”“伞”相谐,寄予了作者无尽的忧思与感慨。
2.本文在句式的选用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3.文章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他山、落矶山。
“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作者还透过迷蒙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山水画、王禹偁的听雨屋,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子”的中国历史,似乎是从“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还有从“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
还有这人生与祖国的一部情缘史,“十年前”,“二十多年前”,“四分之一世纪”的分离与牵挂……作者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眼前与联想融会,传达出那“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湿湿”的伤感。
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1.多角度描绘事物。
这篇美文,从多个角度写雨,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觉,即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创造性地展示了丰富而又奇特的感觉,并进一步让五官感觉互相沟通(即所谓的通感),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这种感性的存在包蕴了人与物交应传感中所产生的全部精神内涵——种种情致、众多的神态、多变的气韵、繁复的意识等等。
从而给了读者多维的审美体验,在阅读的回音壁上激起悠长久远的回响。
“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感受。
第5段的“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指出雨是冷的,诉诸听觉、视觉、嗅觉、触觉。
第1段“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和第5段“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两句中,“料峭”“淋漓”“潮湿”固然是诉诸触觉的描写,但运用叠字“淋淋漓漓”“淅淅沥沥”便同时录下了风雨的声响了。
“空濛而迷幻”可以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可以诉诸嗅觉,像这样感觉相通,一语兼摄,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2.诗化的语言。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这些句子的诗味,在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这些都具有浓厚的诗意。
3.叠音词的使用。
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文章一开头便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