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范文之用意象写一个故事或作文

作文范文之用意象写一个故事或作文

用意象写一个故事或作文【篇一:作文技巧巧用意象扮靓作文】作文技巧:巧用意象点亮文章(一)意象1.树木类: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3、动物类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鸟:象征自由(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寒蝉:秋后的蝉,命在旦夕。

为悲凉的同义词。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4、风霜雨雪水云类: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飘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金风:秋风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5、器物类玉:高洁地重游脱俗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船:漂泊、自由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6其他类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二)意象“月”一、解读意象“月”1.月的别称: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2.“月”意象分类:“月”的时间意象、“月”的空间意象、“月”的情感意象3.“月”的情感意象:(1)良辰美景的象征(2)美好高尚的象征(3)知情可人的象征(4)离愁别恨的象征(5)望远思归的象征(6)寂寞清愁的象征二、诗词中月亮的“愁意象”★以“残月”写忧愁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6.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以“明月”写忧愁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6.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以“淡月”写忧愁3.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鹊踏枝》★借“缺月”写忧愁★借“皓月”写忧愁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踏莎行》★借“斜月”写忧愁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晏几道《蝶恋花》补充: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篇二:记叙文写作中意象的使用】记叙文写作中意象的使用学案引语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手段,是诗意盎然的核心元素。

如果把它移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去,会有怎样的情景呢?一个意象,串起全文,情感聚发;众多意象,衬托人物,深远意境。

用意象思维、方法写作记叙文,绝对是一个绝妙的切入口。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朽叶的栀子花小城深处有条老巷。

明晃晃黄醺醺的光漫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小巷、灯光、声味,为人物出场营造了温情又有点市井味的环境。

相属的板车,彼伏的吆喝,一路的葱蒜,噼噼啪啪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女人是卖锅贴的。

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隐隐间又有些青春独有的青涩。

先闻其味,再写其人。

锅贴有香甜味,这里“栀子花”意象已经隐然其中,引而不发。

在旁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可我只想用“女人”这个含着少女的甜蜜和妇人的成熟的代称。

女人爱美,每次见她,总是搽了脂粉抹了口红,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

女人爱笑,笑起来眼角会轻轻颤颤,不招不摇,温婉而妥帖。

煎锅贴时,她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有点“盛装端热油”的味道,远远看去竟像是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

正面描写“女人”:妆容整洁,面带微笑,离“青春”未远。

我迷惑于女人身上青春娇美端方的气息,沉迷于女人手下青涩而有些甜蜜的锅贴。

恰巧,女人是我同学的祖母,一经询问,方知锅贴里藏着栀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

而女人原是那个十里洋场的大户之女,几经辗转方暂栖于这个闭塞的小城,操持着祖业依然优雅地活着。

至此,“栀子花”意象才淡然而出:锅贴的香甜源于混合着栀子和苹果的酱料。

一时间,我心中充溢着难以言说的震惊和恍然。

震惊于加花酱的匠心,恍然于女人身上的不朽之气。

一个会在锅贴里加花酱的女子,岂会敌不过时光的蹉跎?当岁月爬上她的鬓角,风霜侵蚀她的容颜,她依然爱着美,爱着生活,像年轻时一样雅致而细腻,如此,岂会老去?由栀子花的果酱味引出“女人”的“心思巧”。

时常去女人的小摊,站在一边我不语,女人亦不言。

我呆呆看她熟练地翻煎,温婉地浅笑,不卑地招呼,沉溺于女人那一汪如碧水般的不朽之气里。

夕阳西下,女人美得如一幅古仕女图。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

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仰不可攀。

然而,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我方有些体悟。

有时候,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

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没有人会永葆青春,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而如此,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揭示其“生活之道”,虽无栀子花,但暗含栀子花之义。

想起女人,就想起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

或许叶子有些许腐朽,但花瓣仍是一如既往的柔软。

轻轻点出栀子花,既呼应文题,又花人合一,意境深远。

亮点点评本文的故事很简单。

市井深处一个卖锅贴的老太太,有着与年纪不符的婉丽,是因为她的每一只锅贴中都有一份秘制的“花酱”。

正是作者的巧思,于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找到”生活在角落中的这位老太太,以她作为“青春”与“不朽”的明证。

若稍作推敲,即能发现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就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在栀子花与老太太之间找到了某种情感和哲理上的契合。

不仅意象选择很巧妙,而且用到构思中,一线串珠。

文章先让栀子花迟迟不露面,直至第五段才正式露面。

由微不足道却撩人味蕾的“花酱”自然而又巧妙地点出。

点出后,“花酱”才引出作者对一个普通老太太的“巧心思”之惑,渐而揣摩到潜伏于老太太的一生让人叹服的“生活之道”。

再看很有“豹尾”之力的文末,作者纵笔一跃,意象经提纯又升华为“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很难说这一朵朽叶的栀子花是实际的,但是这样的如真似幻的“栀子花”实在有点睛之妙,既呼应了文题,又再度让一个深谙青春之道的老太太与一朵朽叶的栀子花彼此难分了。

纵观短短的全文,或许会发现“栀子花”或“花酱”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妙的是作者将意象埋入文字中,很多时候它隐而不出,却时时将文字的感情和气氛笼于其中。

“栀子花”不只是一个线索,作者还借助它传达出平常又素静的风调,让作品透着一份难得的恬静,这在喧哗的当下,显得尤其难得,有着润物无声的力量。

读者品味“栀子花”,都会感到“青春”会眷顾世间这样的老太太,也相信“青春”是“不朽”的,永恒的。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一、意象为线,巧妙构思一件旗袍,光是料子上乘、做工精细,还不足以吸引人,必得在整体上还要有一个精巧的设计,别具特色,才能让人心动,爱不释手。

构思精巧的方法很多,其中最耐看、情更蕴藉的莫过于让意象充当线索了,这叫意象式构思。

比如王充闾的《碗花糕》,写得质朴而深情,艺术感染力极强。

究其因,除了情感真挚,其构思的巧妙也是魅力之一。

全文围绕“碗花糕”叙写了嫂嫂初进家门、遭遇丧夫之痛、再嫁、不幸去世等短暂一生的几个片段,写出了嫂嫂对自己的疼爱有加、对公婆的孝敬、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对嫂嫂的敬爱、留恋、怀念、痛惜之情。

那么多的内容、那么丰富的情感却用一块小小的“碗花糕”来浓缩,从而产生了行文集中、情感浓烈,让人久久回味的艺术效果。

先前那篇《朽叶的栀子花》能在考场上胜出,与这种意象式构思有很大关系。

二、意象为辅,烘托人物写人,固然需要绘言写形,正面描写,可是,如果通过意象描绘,巧为衬托,会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寄托的情感更为含蓄蕴藉。

例如一位同学在《又是丝瓜花开时》中写道:一场风雨过后,丝瓜花洒落一地,但不久的几天里,就露出了毛茸茸的小脑袋。

而奶奶呢?却再也直不起她的腰,甚至走路也有困难了。

??今年丝瓜依旧长满架,终不见那采摘的人影了,那孤零零的丝瓜只能挂在枝头,等待着衰老、死去。

一日下楼,突然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是奶奶!我忙跑过去,说道:“奶奶,你力气大嘞!还来采丝瓜,估计病就要好了!”奶奶一手拿着三四条丝瓜,一手还在够枝上的另一条,弱弱地笑道:“病是怎么得好,只是怕丝瓜长老了,不好吃了。

”我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有股心酸的感觉在心口窜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