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常见鼠类基础知识共58页PPT资料
常见鼠类基础知识共58页PPT资料
2-黄胸鼠
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 成体头骨顶部两侧的颞嵴不平行,呈向外弓起的弧形, 其间最大宽度显著地大于顶骨长。
– 身体腹面毛尖棕黄色。 – 尾长大于头躯长。 – 前足背面一般为棕黄色。
2-黄胸鼠
2-黄胸鼠
测量 体长135~210毫米,后足长小于35毫米 毛色
背毛棕褐色或黄褐色,背中部颜色较体侧深。 头部棕黑色,比体毛稍深。 腹面呈灰黄色,胸部毛色更黄。 重要的识别特征是前足背面中央有一棕褐色斑,周围灰
– 在这些场合常常形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鼠道
• 在建筑物内,鼠道是常常出现在墙角,由于鼠类经 常路过,形成一条油腻污渍的鼠道。
• 在外环境的草丛中,则形成一条走廊式的通道
• 野鼠一般都在有较多遮蔽物的场所活动,
– 如草比较深的区域, – 在野外布放鼠夹时,要尽量布放在灌木丛和草
丛中。 – 在这些地方布放鼠夹容易丢失,最好做好标记。
纵列齿尖或不具齿尖,但咀嚼面被釉质分割成横 列的板条状嵴起。
家鼠属Rattus:后足内侧第1趾(大趾)上有爪,
并且这个趾极短小,因而不能与其他趾相对。体 型较大:成体体长大于130 mm,后足长大于23 mm, 颅全长(枕鼻长)大于28 mm。上臼齿咀嚼面横嵴 上有明显的齿突(很老的个体只在横嵴上保留其轮 廓)。第2上臼齿可见3横列齿突。上门齿后端不 具缺刻;第1上臼齿冠小于第2、3臼齿冠总和。下 颌关节前方未形成突起,或有但较小。
1-褐家鼠
• 测量 成体体长145-250mm。后足长33-45mm。尾长130-200mm。 • 毛色
– 背毛棕褐色至灰褐色,毛基深灰,毛尖棕色。 – 背中部、头部颜色较其他部位深。 – 腹毛灰白色,足背毛白色。 – 明显特征尾毛二色,上为黑褐色,底面牙白色,尾毛短而稀,尾部鳞片
组成的环节明显。
• 幼鼠与亲体分居期间,鼠类会出现大量迁移活动, 其距离少者几十米至上千米,多者可达数公里至 十几公里,这是鼠类扩散的重要途径之一。
• 食物匮乏而另觅食源、发情觅偶以及环境恶化等 原因也会造成鼠类的迁移活动。
– 家鼠有明显的季节迁移习性,春夏季从室内向野外迁 移,秋冬季又迁入室内。
– 黑线姬鼠也随食物迁徙于农田和农舍之间。
– 对于家鼠,由于新物反应与探奇习性并存,给布夹和 投饵带来不少困难。
– 褐家鼠和黄胸鼠个体比较大,所以在获取食物的同时, 也需要补充一些水份。
• 一些在野外生活的姬鼠、社鼠、黄毛鼠等也不能 离开独立的水源,常常在水源周围活动。
– 捕捉这些鼠类时,可以在水源附近布放鼠夹鼠笼,捕 获率一般较高。
• 小家鼠个体较小,通常食物中的少量水份便能满 足其身体对水的需求,
• 鼠类和病原体的关系经历了长期的协同进化,是 相互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结果。
– 大部分病原体对鼠类是不致病的,鼠类成为病原体的 贮存宿主。
– 在我国这种关系体现于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莱姆 病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和鼠类的关系中。
• 病原体在鼠类不同个体之间通过多种途径 传播,并传播给人
– 汉坦病毒可以由鼠类的尿液、唾液和粪便排出 体外,并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给其它动 物;
• 由于鼠类的种群中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
– 等级高的鼠类有优先的取食权
• 这些个体一般在安全的时间取食安全的食物
– 等级较低的个体则由于在安全的时间无法得到足够的 食物
• 所以常在其它时间外出觅食 • 甚至不惜冒着被捕食的危险白天出来取食 • 同时也常取食一些不熟悉的食物,包括我们布放的各种诱饵
• 为了安全,家鼠活动常沿墙根壁脚,少到 空旷之处,活动常循固定路线。
– 小家鼠的活动范围要比褐家鼠和黄胸鼠大,在许多干 旱半荒漠地区都可以生存。
• 根据栖息环境的不同,可将鼠类分为家栖 类和野栖类
– 家栖鼠类一般发生在室内和居民区周围
– 野栖鼠类一般发生在室外(如农田、林地、草 原等环境)
– 少数鼠类家栖和野栖兼有
• 褐家鼠在村镇周边的野外环境中也比较常见 • 有时黄毛鼠等野栖鼠类也会进入室内取食
常见6种鼠类的鉴定
1 2
黑线姬鼠 褐家鼠
黄胸鼠 褐家鼠
3 4
5
6
鼠类标本测量项目示意图
1-褐家鼠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 背方与腹方毛色不是纯黑色或 黑灰色。
• 体型中等或较小:后足长小于 45 mm。
• 背方与腹方毛色,其间无显著 区别,腹方有灰色毛基。
• 体长大于尾长; • 耳小、厚,前折时达不到眼。
• 体形
– 体形粗大。 – 耳短而厚,向前折不能遮住眼部。 – 后足粗壮。 – 尾短粗,双色,短于体长。 – 雌鼠乳头6对,胸部2对, – 腹部1对,鼠鼷部3对。
1-褐家鼠
1-褐家鼠
2——黄胸鼠
属于鼠科Muridae:臼齿3/3,后肢不长于前肢2倍。 鼠亚科Murinae:第1与第2上臼齿咀嚼面上有3
常见鼠类基础知识
1 2
3 4
5
6
鼠类的生态学
• 鼠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几乎分布于陆 地所有生境
• 鼠类个体较小,但数量众多,是哺乳动物 中生物量最大的类群
• 所以,鼠类在自然界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类群,构成了生态链和食物链中的诸多重 要环节
• 我国主要的鼠传疾病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 钩端螺旋体病、莱姆病、鼠型斑疹伤寒、森林脑 炎、恙虫病、Q热、黑热病、血吸虫病和旋毛虫 病等
– 而钩端螺旋体则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后污染水体 并传播给敏感人群。
– 而其它病原体常需要媒介昆虫传播,如莱姆病 螺旋体、各种立克次体、森林脑炎病毒和利什 曼原虫等。
• 啮齿动物食量较大,每天消耗的食物相当 于体重的10~20%,而且,身体越小的个体 消耗食物的比例越高
– 小家鼠除了睡觉外,几乎是不断地寻找食物。
• 我国三种主要的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 都具有不同的栖息特点
– 褐家鼠喜欢在地表或地下的各种结构中栖息,所以又 称为沟鼠;
– 黄胸鼠喜欢栖息在木结构房屋的上层,如阁楼和房梁 上,所以又被称为屋顶鼠,在水泥结构的建筑中很少 见,所以黄胸鼠在农村砖木结构的房屋中比较常见;
– 在有上述两种鼠类栖息的环境中,小家鼠的数量就相 对较少,因为小家鼠无法和褐家鼠竞争相似的栖息环 境,但在城市的高层建筑中,由于没有褐家鼠和黄胸 鼠的竞争,小家鼠常常成为主要的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