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得度量教学设计曾苑媚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37~38页:角得大小、角得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得方法。
一、设计思想1、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得培养。
通过用小角比较角得大小,逐步引出简易量角器,通过对简易量角器得优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得欲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得构造过程,理解量角得原理,掌握角得度量方法,培养学生得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得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活动就是建立在学生得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得。
教师要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得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得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人,教师就是学习得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材分析1、《角得度量》就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得内容,就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得种类得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得度量,它就是本单元得重点内容,也就是教学难点。
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得意图就是设计了大量得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得课本知识向动态得学生探索活动转变。
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她们后续学习角得分类与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2、角得度量就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得一个知识点。
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得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得基础上学习本节课得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得大小不同得角,但对角得度量得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得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得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得教学对象就是四年级学生。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得认识”这一内容。
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就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得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
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就是让学生认识锐角与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得直角判断一个角就是直角、锐角与钝角。
第三个阶段就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得度量。
有了前面两个阶段得学习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得了解,知道角得大小与两边张开得大小有关。
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得体验,学生对它得认识就是陌生得。
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得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得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得空间。
本节课我力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得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基础上创造出量角器并获取角得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得数学体验。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得计量单位与度量工具得必要性,建立1°角得表象。
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得角,在量角中感受角得大小与所画边得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得基础上,认识量角器得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得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得学习活动,在探索角得度量方法得过程中获得成功得体验,感受数学得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得愿望。
五、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得度数。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量角器得本质就是“单位小角”得集合,角得度量得本质就是瞧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地理解就是上好这节课得逻辑基础,因此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活动,首先“利用大小相同得小角,比较角1、角2这两个角得大小”,明确量角得单位就是“单位小角。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把单位小角合并成为半圆得过程。
一个简易量角器就形成了,明确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得集合。
然后就是强化用“简易量角器"量角得方法。
最后优化量角器,其中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量角得方法,再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得实践能力与抽象能力,总结概括出量角得方法与步骤。
七、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1)复习角得概念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得图形叫作角?(2)故事引入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
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得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
∠1说:“我得边长,所以我比您大。
”∠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得开口大,所以我比您大。
”②提问:她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瞧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
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得度量。
(板书:角得度量)【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得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得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得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得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得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1.1°角得产生(1)用三角尺上得角量一量、比一比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得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您选得就是三角尺上得哪个角,怎么量得?量得结果就是怎样得?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
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得角比出了它们得大小,但就是还就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与∠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得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生:测量出两个角得大小。
(2)介绍1°角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得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得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得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得角作为度量角得单位,它得大小就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得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得同一个角比较角得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得经验。
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得表象,了解角得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得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2.认识量角器(1)谈话:了解了1°角就是如何确定得,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得工具—量角器。
(2)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得量角器瞧一瞧,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您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学生: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①摆一个直角。
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
(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
)②摆一个60°得角,学生试摆后提问:您就是怎么想得?生:量角器就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得角就是1°,60份所对得角就就是60度。
③摆一个120°得角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设计意图】了解量角器得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就是角得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得一般方法。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得度数?(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学生展示量角得过程(4)尝试归纳量角得一般步骤:①把量角器得中心与角得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得一条边重合。
②角得另一边所对得量角器上得刻度,就就是这个角得度数。
4、反馈:照样子,量出∠2得度数。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5.小结【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得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得自学能力与良好得倾听得习惯。
(三)巩固深化(1)瞧量角器上得刻度,填出每个角得度数。
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
(2)猜猜瞧瞧角得一条边在量角器上得位置,猜角得度数。
(3)量出下面各角得度数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得方法。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得方法。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得技能训练与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得角得过程中,积累基本得活动经验。
(四)总结延伸(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得学习,您有什么收获?(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得度数,再量一量。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得实践。
关注学生得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得数学问题,拓展学生得应用数学得能力。
]九、板书设计角度量工具:量角器得量角器构造:①中心点②零刻度③内刻度④外刻度度度量单位:“度”,符号“°”量度量方法:点对点,线对边,读数要瞧另一边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十、教学反思1.“角得度量”这一内容就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得一个难点。
传统得教法一般就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得顺序组织数学活动。
2.本节课得设计打破了传统得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得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得再创造。
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得方法,培养了学生得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3.通过本节课得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得数学活动中,多方面得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得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