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编)辩论的涵义、功能、实施策略
一、辩论的涵义
辩论是指合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
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各种工具查阅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
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对立的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异方的观点进行辩驳。
最后由中立者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
也可以不确定正反双方,而是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最终能说服各方的小组或成员获胜。
辩论可在组内进行,也可在组间进行。
二、辩论的功能
1. 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锻炼思维的完整性:一个人独自思考,或者发表个人演讲,往往只从问题的一两个侧面展开思考;而数人辩论,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使得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
锻炼思维的清晰性:想得不清楚的东西也就说得不清楚,言词的不准确和混乱只能证明思想的混乱。
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双方以明白无误、有条不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这是以思路清晰地、有层次地展开为前提的。
2. 辩论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数缺乏这种能力。
不善表达,学生胸藏万汇却无法吞吐,这也是由于我们传统教育的痼疾所造成的。
开展辩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通过辩论,会加强与队友的合作。
通过与对方的辩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促进个性发展,提高整体素质。
4. 辩论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辩论,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观点。
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方面,学生会在课下查阅资料。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去学习。
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激活,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中闪烁,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自我价值。
5. 辩论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教师授课多以“注入式”教学方式为主,不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争辩、质疑,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进行创造性活动,为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辩论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设计策略
相对于对立式辩论而言,自由式辩论教学比较方便,易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也不会占用专门的大块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对立式辩论教学需要专门的准备,并需要辟出专门的大块时间作为正式的辩论时间使用。
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自由辩论式教学为主,对立式辩论教学为辅。
一般来说,一门课程安排一至两次对立式辩论教学即可。
(二)学生内在辩论动机的激活策略
这一策略的关键是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激活学生的内在辩论动机。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们关心的简单话题,首先引导大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然后逐渐深入到不同的辩题的辩论,达到建构知识的目标。
在开始阶段,由于学生的内在的辩论动机还没有被激发出来,辩论可以采用商讨式、问答式、诘问式等方式进行,以造成热烈和谐的气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参加论辩的目标,实现内在论辩动机的有效激活。
(三)指导策略
教师希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因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表情和蔼可亲,言谈风趣幽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一步一步地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便是遇到学生看似荒诞可笑的问题,也不要轻易否定,要仔细考虑其内部是否存在实际的意义;即使内部没有实际意义,也不应以嘲笑的口气反驳,以免挫伤学生参与辩论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辩论和收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和维护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做到既细致入微,又放开手脚,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真正学到知识。
(四)评价策略
辩论要采用积极评价原则。
学生积极参与辩论,要给予鼓励;学生提出好的问题,要给予表扬;学生回答问题,或在辩论中有出色发挥,也要给予表扬。
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应该用比较幽默的语言把话题引开,以解除学生的尴尬处境;学生在辩论中出现某些认识方面的偏差,需要耐心引导,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四、辩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辩题
选择合适的辩题是辩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所选择的辩题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代表性。
按照教学目的和任务,在选择辩题时,必须注意辩题的代表性,即所选辩题代表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二,值辩性。
即辩题要有辩论的价值。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有价值的辩题必须能够对学生起到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对学生掌握上述内容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可辩性。
即辩题有足够的辩论空间,并且难度适中。
这就要求与辩题有关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并且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
(二)设计好辩论的规模
课堂辩论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辩论。
一般辩论比赛的正反双方的辩手为3-4名,如果按照一般辩论比赛的规模,一场辩论只能由6名或者8名学生参与,其他学生作为了观众,作为观众,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往往不会去深入思考问题,这无疑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辩论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三)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包括辩论前引导和辩论过程中的引导。
1.辩论前引导
在辩论开始之前,学生需要就辩题进行精心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观点和收集资料。
立论基础的确立,能正确引导学生查找收集相关的立论和实践资料,并为辩论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辩论前引导
在辩论开始之前,学生需要就辩题进行精心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观点和收集资料。
立论基础的确立,能正确引导学生查找收集相关的立论和实践资料,并为辩论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讨论的组织策略
1.讨论活动的分组策略
教师在掌握班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况,彼此喜欢的基础上将全班分组,并尽量把相互之间比较喜欢,而经验和观点又不同的同学分在一组。
这样既使小组具有较强内聚力,各成员之间又可相互启发共同受益。
小组规模可根据班级规模、分组组数、教学目标、讨论主题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4~6人较为适宜。
小组讨论的座位模式会影响小组讨论功能的正常发挥。
据研究,座位模式如果便于成员之间眼神交流,则可增加相互间交流机会。
显然,传统的行列式座位模式不适合开展小组讨论。
2.辩论过程中的引导
在辩论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特别是容易偏题和冷场,影响辩论的效果。
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以保障辩论的顺利进行。
在辩论过程中,冷场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双方均不能对对方的发言予以反驳,而自己又提不出新的论据,这时候老师也需要进行引导,指出辩题中被学生忽视的地方,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展开新一轮的辩论。
另外,在辩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往往由于对对方观点反驳的论据缺乏,转而对对方辩手进行人身攻击,影响辩论的气氛,这时老师也应该强调辩论的严肃性和理性。
(四)做好点评和辩论总结
1.辩论点评
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无法发现自己在辩论技巧和辩论内容方面的缺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辩论技巧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辩论结束后,老师的点评尤其是对辩论内容的点评必不可少。
在点评过程中,一定注意不要一味的批评,一味的批评将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不要一味的表扬,一味的表扬无法让学生发现自己辩论时的缺点,特别是所学知识方面的不足。
因此,在点评时,首先应该肯定学生们辩论所取得效果以及辩论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
然后再指出辩论内容方面的具体不足,并示鼓励。
2.辩论总结
课堂辩论的目的不仅仅注重过程,更注重结果。
要想使课堂辩论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在辩论结束后结合指导教师的点评写出辩论总结,特别是关于辩论内容的总结。
每一位同学自己在辩论过程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以支持本方的论点?这些问题是否具有说服力?本方其他同学所提出的论据是否有说服力?对方同学所提出的观点有何参考价值等等。
这些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是没有时间去仔细推敲的。
对于辩论双方的任何一名同学而言,他关于辩题的理解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则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为自己的理解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可以说,辩论的过程事实上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加深同学们对辩题的理解。
在辩论结束后通过辩论总结,能够使同学们对辩题的理解更加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