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学年论文(经管学院双学位)题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综述院( 系 )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O一二年五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综述【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文章主要从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方案,使其自身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求职之路增加砝码,扮演好自己的职场角色,使其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更高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高校扩招就业难就业现状就业理念择业观1.引言2012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首先是领导人换届将会迎来权利的交接,其次是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可能又将来临了。
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
07年大学毕业生495万,就业率75%;08年大学毕业生560万,就业率70%;09年大学毕业生610万,到目前为止就业率40%。
更有,大学生毕业生平均就业起薪逐年下降[1]。
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不是新鲜话题,且一年难过一年。
其根本原因在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以及教学目标与企业人才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网上大多数人表示:明年的就业形势会更加的严峻!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增长很快,旨在拉动内需的扩招虽起到了延缓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买方市场性质进一步加强。
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主要原因,而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一个原因。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
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2]。
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
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就业。
<2>就业体制存在障碍。
(3)就业率统计和评估方法有待完善。
(4)促进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
(5)加强大中小学就业与创业教育。
(6)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7)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3]。
2.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从1999年开始,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几年内迅速增长,到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高速增长[4]。
目前,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一是地理不平衡性。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地区,既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5]。
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
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较少,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相对落后,当然高新产业更是寥寥无几了。
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二)高等学校的教育机制不科学因素。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现在是科技飞速发长的时期,所以学校所学的知识也应与时俱进,不然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就会与时代严重脱节,不能及时满足社会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
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高校是直接培养和造就大学生的地方,高校的教育机制决定了毕业生的质量,大学生的质量又直接影响自身的就业,落后的不科学的教育机制肯定会影响大学生就业[6]。
在网络游戏逐渐风靡的今天,游戏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首届中国游戏行业人才培训研讨会”上获息,一款开发成本上千万的游戏,绝大部分开销花在人员薪酬上。
尤其是游戏开发人才的薪酬,游戏行业面临的大问题是月薪8000元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出现了外国人开发中国游戏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在作怪。
传统的教育体制社会化程度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为社会所接受,这就导致了人才供求关系的脱节。
(三)用人单位的因素。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表现之一。
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
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6]。
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的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四)关于大学生就业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1)知识转化率低把知识物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真正要求。
然而,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9]。
总体表现在: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为1~1.5年。
即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
可见此问题的严重程度。
(2)就业理念滞后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四大误区: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考虑家庭的承受力的大小和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合等因素,结果“海归”变成“海待”[7]。
2.“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
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7]。
3.“创业不如就业”。
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4.“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是兴趣,但还是选择了再学习之路[8]。
(3)价值判断盲目1.攀比与求高心理。
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大学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另外,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
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9]。
2.自卑与自负心理。
自卑心理往往使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退化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为了生活,毕业就业与继续深造,往往使大学生手足无措。
其实很简单,如果真的想继续在科学的殿堂里学习,而且具备相应的物质等条件,不妨安安心心地学习,但同时不要脱离社会。
但如果是因为就业的压力而选择考研,这种选择并不可取。
考研可以使我们增长更多的学识,但是不纯粹的求学心理也会影响今后的生活。
大学生就业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难免会由于时间仓促,导致准备不足,而显现出捉襟见肘的情况,最终不利于就业。
所以,大学生入学就应做职业生涯规划[10]。
如果选择了就业,就应该在大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11]。
通过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给了当代学子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
看清形势,摆正心态,以积极的心境和行动去面对,感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
而且家长的支持、学校的努力、国家政策的协助(比如今年教育部人事部出台的五项举措、劳动保障部的四大措施),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
就业形势虽然并不乐观,但是大学生仍有理由相信自己——微笑着面对一切!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随着高校扩招而愈加严重,如果不及时予以解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2]。
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1.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配合。
在社会方面,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乃务实之举。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