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 .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
理论掌握 宗教掌握
实践—精神掌握
艺术掌握
理论掌握主要通过将现实表象上升为抽象, 以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的思维形式建构 理论体系,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宗教掌握是一种构造、相信并崇拜超自然、 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和神秘世界的意识活动, 它主要通过教义、故事或形象等方式诉诸人 们的心灵。
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 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 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 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 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本教材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思想,同时又能致力寻求深厚的学理逻辑支持,保持文 学理论学科的知识系统。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生产力解放的时代。 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的典范。 3. 最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检验过的真 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它是观念、 观点、概念、思想、价值的集合,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 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还有阶级性
• 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 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古希腊罗马文学 文艺复兴:但丁、莎士比亚 启蒙运动:歌德、狄德罗 17世纪以来的西欧以及俄国的作家作品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
• 1、康德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 《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 《判断力批判》(美学) 审美判断:无利害感,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 论建设
• • • • •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反映论)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应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本书指导思想
本书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所编写的中文 专业本科“文学概论”课程的教材,所阐述的是文学理论基本的 观点和知识系统。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对文艺批评中如何掌握批评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
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繁荣文艺创作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 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 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2、马克思提出,人的感觉(包括审美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 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人在他自己所创作 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感受”。(雕塑) • 3、美感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超越实际功利目的、丰富的、自由 的感觉。 • 4、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
• 《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观点,同时 也将文学艺术定位于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之中。 •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把文学艺术定位于一种意识形态。同时 在《序言》中又指出“物质生产同意书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诞生之作, 其主要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马克思注意美学文论奠定了实践唯物 主义哲学。
• 主要观点: • 1、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从时间观点来考察美的生成和 起源,美是实践的产物,是人与动物区别本质之所在,认识按照 美的规律建造社会、事物、艺术。
一、艺术活动论
• 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 “自由”即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 基础上,是有意识的、且以理性为指导。 • “自觉”即是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积极的。
•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是主体把自己本质力量 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按照艺术规律促进文艺创作,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深入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典型化创造。 “推陈出新”:向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学习,从中外文 学艺术遗产中吸取有益的东西获得借鉴,从而进行革新 创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 • • • • • 1、艺术活动论 2、艺术交往论 3、艺术生产论 4、艺术反映论 5、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6、人民文学论
1.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2 .资本主义发展给人类带来灾难 3 .国际性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英国宪章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西里工人起义 ) 4 .各种社会思潮的形成(自然科学、英法空想 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 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 和发展
四、艺术反映论
• 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之,社 会意识形态也反映社会存在。 • 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作为 主体的人的客体的认识和反映。 • 列宁: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高度评价托尔斯泰)
• 马泽东: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 的反映的产物。 •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
尊重艺术规律,为文艺创作与批评奠定理论基础。 文艺作品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体。
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 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 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反对只有正确的 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 式”的倾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艺批评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具有相应批评标准。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伟大作 家,他的一生经历,是典型的 西班牙人的冒险生涯。 主要著作:《堂· 吉诃德》、 《惩恶扬善故事集》、田园牧 歌体小说《伽拉泰亚》 通过对堂· 吉诃德游侠生活遭遇 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抨击教会的专横,揭示人民的 困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
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 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 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 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但丁 Alighieri Dante 1265—1321
塞万提斯
Miguel de Cervantes 1547—1616
• 文学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有其特殊性: • 1、作家对世界的掌握是“艺术精神”的掌握。
• 艺术精神的掌握,是一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将人类社 会和自然加工成艺术形象的精神活动。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占有形 式,艺术掌握面对的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 2、强调作家对生活的裁判 • 3、强调想象、幻想、形象化 • 4、强调按照美的规律评价作品。
• 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 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文学家、 思想家,他除了诗歌、小说和 戏剧创作外,在文艺理论、哲 学等方面,也都有卓越的成就 。 • 主要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歌德谈话 录》等。
英国小说家。 主要著作:《鲁滨孙飘流记》、 《鲁滨孙的沉思集》 笛福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 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 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 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
确立了我国新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 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是把立足点和思想感情转移到工农兵群众方面 二是深入人民生活,熟悉群众生活。
三是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阐明了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基本思想。 文艺与生活的三层基本关系:
第一,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第二,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
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 “社会”特别是巴黎“上 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 义历史,他汇集了法国社会 的全部历史。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 Honoréde Balzac 1799—1850
法国作家。 主要著作:《羊脂球》、《项 链》、《一生》、《漂亮朋友》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 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 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三、艺术交往论
• 艺术投入市场之后的运作,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交往关系
•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 20世纪,德国,哈贝马斯,更是发展论这种交往理论,提出了交 往行为理论。
• 哈贝马斯认为,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语言( 符号)作为中介形成对话关系。
•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和交往 的理想领域。这里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读者、作家与此岸 世界、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 文学活动就是由作家、世界、读者、文本构成的交往结构。
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巩固或破坏经济基础的作用,并且政治、法 律、哲学、艺术、宗教等之间也互相作用。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特殊 规律。
四、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功用 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
•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作和欣赏才能外化出来。 •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能动性创造的活动,其出发点、归宿点是人和 人性,旨在导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多元发展、人的情感的丰富 性、人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