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第21章_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第21章_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国民收入
增长率 1.90 1.02
2.92
对增长的贡献率(%)
45.89 22.26
22.60 7.88 8.90 1.00 100%
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丹尼森得出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 要的经济增长源泉。
知识进展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经验知识、 科学研究成果、发明创造等。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但是千万 不可忽视管理知识的重要性。管理知识的进步更可 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民收入,它比技术知识进 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更大。
第三节 增长核算
一、增长核算方程
对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通过增长核算分解的方法 来认识。
增长核算方法把产出的增长分为两个不同的来源:生 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当生产要素只包括资本和劳动时,则增长核算方法把 产出的增长分解为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 个来源。
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一新古典生产函数:
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其程度 用增长率表示。
经济增长的衡量
Yt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t-1表示(t-1)时期
的总产量。增长率为:
Gt
Yt
Yt1
Yt1
y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量,yt-1表示(t-1)时期 的人均产量。增长率为:
gt
yt
yt1
yt1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 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若劳动变动△L,资本变动△K ,技术变动△A, 则由微分学的知识以及微观经济学中边际产量 的概念可知,产出的变动为:
Y M L N M P K K F ( P L , K ) A
MPL、MP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 将上述方程式两边同除以 YA(L F ,K )
化简后可得:
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劳动 资本存量规模 资源配置改进
规模经济 知识进展 其它因素
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 全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对美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1929-1982年)
增长因素
总要素投入
其中:劳动:1.34 资本:0.65
要素生产率
知识进展:0.66 资源配置:0.23 规模经济:0.26 其他:-0.03
Kknk
2
N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推导
y n ) k
上式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这一关系式表 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δ) k项。
(n+δ)k项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 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 有的资本位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
YM L P LM K P K A
YY
Y
A
上式进一步变形为:
Y (M L L P ) L (M K K P ) K A Y Y L Y KA
M L P L 和 M K P 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从而
表达式 MPL L 就是劳动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 简称 劳动份Y额,并记其为α。
在上述假定(4)之下,有 Y F (N ,K )
令 1
N
Y F(1, K)
N
N
假设N=全部人口,假设所有人口参与生产,则 Y/N =F(1, K /N )
令人均产出y= Y/N, 人均资本k= K /N , 则y= f(k)= F(1, k )
由此可见:人均产出增长率唯一地由资本增 长率来决定。见下图: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71年接受诺贝尔经济 奖时曾给经济增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 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 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 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 一用途的储蓄为δk。
总计为(n+δ)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人均储蓄超过(n+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 上升,即△k>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 - 资本广化
四、经济增长的稳态分析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 合性概念,表现为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出现的社会经 济的多方面变化。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 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 总体进步。
二者关系:(1)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2) 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结果;(3)一个是手段,一 个是目的。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
1.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2. 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参数,表示储蓄率 3. 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 4. 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思路
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设经济的生产函数 为:Y=F(N,K)
资本
K/K
1.1 1.2 1.2 0.8 0.6 0.9
增长源泉
劳动 全要素生产率
(1) L/L A/A
0.8
1.6
1.3
1.7
1.6
0.5
1.3
0.8
0.8
0.8
1.2
1.1
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
表中的数据显示,从1950年到1996年,美国实际增长平 均为每年3.2%,其中的0.9%来自于资本存量的增加, 1.2%是由于劳动投入的增加,而1.1%是由于全要素生产 率的提高。
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明显 放慢了。有关的研究数据还表明,在同一时期,其他发 达国家也都出现了这种生产率的下降。
为此,许多学者对生产率下降的趋势提出解释,但目前 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解释。例如,有人认为生产率实际上 并没有放慢,而是因为数据的缺陷没有真实地显示出生 产率变化的实际趋势;也有学者认为是1973年和1979年 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生产率的持续下降。
解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了解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y
O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t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下图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 趋势和波动情况。
图中的蓝线表示了实际GDP的趋势过程。GDP的 趋势过程表示经济中的所有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所能 生产的产量,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充分就业产量或 潜在产量。
AYaLK
AY L K
由此可见,当我们获得了有关劳动和资本占产出中的 份额,并且有产量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经济 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二、增长的经验估算
产出增 年份 长
y/ y
1950-1960 3.5 1960-1970 4.1 1970-1980 3.1 1980-1990 2.9 1990-1996 2.2 1950-1996 3.2
产出和收入
资本增量
储蓄和投资
资本、产量和储蓄(投资)之间的相互依赖
在上述体系中,资本对产出的影响可由集约化 的生产函数y=f(k) 来描述。
资本增量变化对资本存量的影响是明显的和直 观的,无需进一步说明。
产出对储蓄的影响可以由储蓄函数来解释。
因此,在上述体系中,需着重说明的是储蓄对 资本存量变化的影响。
dk 1 dKKdN dt N dt N2 dt
同除以 k,得
dkdt dKdtdNdt
k
K
N
最后一个等式用到了
ΔN N
n
所 以 k K N Kn k KN K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推导
即 k K N Kn k KNK
整理 K得 k•KnK k
两端 N ,同 得 K 除 kn 以 k N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经济增长的含义、增长的核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 期的含义与特征、乘数-加速数模型 课程的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
增长的核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新古典经济增长 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乘数-加速数模型,掌握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理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 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一书中对美国的 增长经验进行了测算。
丹尼森的贡献主要在于把“技术进步”这一增长 源泉进行了分解:从劳动投入增长中分解出了就业 人数增长和劳动素质提高,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中分解出了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一些事实
经济增长的一些典型事实
一般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GDP和人均 GDP的增长。但是各国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 平稳程度各不相同。从现有的数据资料来分析,近代 的经济增长有一种加速的趋势。例如。第一个实现工 业革命的英国在1780年至1838年间用了58年时间 使得国民总产值翻了一番,美国在1839年至1888年 间用了47年时间完成了国民总产值翻一番,日本从 1885年到1919年用了34年时间,使其国民生产总 值翻番,而中国则在1977年至1987年之间仅用了 10年时间就使得国民生产总值翻番。这些例子表明, 一个国家如果有能力使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有可 能由穷国变为富国的。
YA(L F ,K )
式中,顺次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 A为技术进步因子。在增长理论文献中,A的增长率通 常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记为T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