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学生版)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学生版)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主题】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1.鉴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作者在对自然的叙写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答: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 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倾洒银辉的明月当成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4.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展现的画面。

答: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发出悠扬的笛声,伴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就在今夜的乐曲中,听到了令人哀伤的《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主题】这首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1.理解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故乡《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词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杨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首东望故乡,路途遥远。

思念远方的亲人,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两个衣袖全都湿了。

途中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想要写信却没有纸笔,劳烦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主题】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

【练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首东望故乡,路途遥远。

思念远方的亲人,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两个衣袖全都湿了。

2.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却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 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墨重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墨重彩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深切,故乡的亲人最挂念的就是诗人是否平安,然而“马上相逢”没有纸笔,只能托友人捎回平安的口信。

这一做法正体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4.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诗句,根据你对《逢入京使》的理解,说说宋之问诗中表达的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因远离家乡,日子长久,不知亲人音讯,担心亲人安危存亡,而不敢向别人询问的恐惧心理。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意】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主题】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同时也启迪人们抓住时机,应时创造。

【赏析】巧妙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草树木人格化,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不久春天就将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奇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姿色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同时也启迪人们抓住时机,应时创造。

赏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答:花草树木得知不久春天就将归去,于是各自努力展现自己的姿色,大自然中万紫千红,百花争奇斗艳,欲将春天留住。

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思,它们以争芳斗艳的方式来表达对春天的珍惜和留恋之情。

2.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表达对春天的留恋。

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扬。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意】(追忆历史)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往未来)往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登楼远眺)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独自凭吊,止不住满怀悲伤潸然泪下。

【主题】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

【练习】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具体指代什么人答:“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苦闷。

3. 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这两句把个人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情绪。

4.《登幽州台歌》在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心魄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①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②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什么样的呢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层云升腾,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极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的群山会是多么渺小!【主题】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练习】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答:“钟”是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形象地写出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

“割”是分割的意思,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山中云雾缭绕,诗人张大眼睛看飞鸟归林,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 联系全诗,谈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答:示例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同时蕴含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示例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

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

4.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飞来峰烽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处。

【主题】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写法】夸张;借景抒情(寓理)【练习】1.这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首句“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次句虚写在高塔上能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3.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这首诗解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 谈谈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答:站得高就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是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才能无所畏惧。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有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红忽然眼前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门。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练习】首联中“莫笑”“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莫笑”是不要笑的意思,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字形容菜肴丰足,写出农家在丰收之年用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尽所有,热情好客的民风。

请简要分析颔联在写景中蕴含的哲理。

答: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意】(我)怀着无尽的离愁向着日落西斜的方向远去,马鞭向东一挥,离开北京,从此辞官奔赴天涯。

飘落的花瓣不是无情之物,它化作春泥后会更好地培育新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