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
人简介
大事年表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
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
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
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
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
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
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
秋,考入东
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与成仿吾同学。
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
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
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
作小说《牧羊哀话》。
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
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学半年。
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
6月文学
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
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
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冬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
作《水平线下》。
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
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聂耳》。
《文学论集》出版。
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
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
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
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
革命。
被蒋介石政府通缉。
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
竟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冬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
重译《浮士德》第一部。
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市,行动受警方监视。
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
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
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
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译
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
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
1934年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
再译《生命之科学》。
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