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课程的论文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课程的论文

论石油企业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摘要:化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生产特性,历来都是环保工作的重点单位。

自上世纪80年代,化工行业通过开展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的创建等工作,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基本都是满足当时的环保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不断加大对环保注视程度,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通过对排污申报、排污许可证、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对企业实施排污口规范化整治、企业环境行为公示第一系列措施,正在逐步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污染治理费用以缴纳的排污贯用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明显增大。

而且,根据环境资源价值理论,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会趱来越严格,排污收费标准将会越来越高,这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形势下,化工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消减污染物排放量,适应时代的变革。

关键词: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前言: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物来源的一个主体,是环境保护要控制的源头。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目前的国情出发,必须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搞好每一个污染源的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是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

必须将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措施贯彻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在生产建设或者在其它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只有产生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自觉地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的产生,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反之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企业积极的参与下才能实现。

目前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护工作与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反差。

国家政策多,要求高,企业落实少。

国家的宏观政策与企业的微观运作存在着差距。

往往我们过多地强调和讨论执法监督,强调执法队伍的建设,而忽略企业在环保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和企业自身环保队伍的建设。

一、全面建立环境保护理念,企业发展规划遵循环境影响最小原则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友善产品和技术开发,清洁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实施,已经使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选择生产变为现实。

科学技术的创新成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目前,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环境保护的工作还处于被动的不自觉状态,环境保护的难点应该说不在技术,而是在于观念的转变。

因此,企业为了生产和发展,首先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规划企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不断强化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环境保护的思维模式要从根本上转变,即将彻底摒弃传统的“生产—污染—治理”的高环境成本模式,转之代替为“环境友善产品—清洁生产工艺—最小污染(无害化治理)”的绿色环保模式,这种环境理念的建立,对企业将有百利而无一害。

其次,强化全员环境保护意识,把环境保护变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是企业环保新模式能够建立和运行的关键环节。

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是环境保护的前提,落实和有效实施是基础。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各项工作实施的主体,培养和强化环保意识极为重要。

企业在发展中应建立企业自己的环境文化,从而逐步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不断融合,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再次,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将是最有发展前途和效益最好的企业。

保护环境并不是增加成本,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是将其生产的环境成本向社会环境的的转嫁,而这部分成本本应是由企业承担的。

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生态资源保护法规的不断健全和管理的规范化,这种投机的向社会转嫁污染的行为将不允许存在下去。

技术水平低下,污染严重,治理费用高的企业,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或开发对环境有利的替代产品和技术,只有死路一条。

故企业及早建立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过程中采用新技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石油企业走清洁生产道路,是促进企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石油工业的环境保护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如加工原油用水量仍然较大,据统计我国加工原油的用水量为2.0—2.5t水t原油,而国外一般为0.5—1t水/t原油之间。

由于二次加工精制普遍采用碱洗,产生的大量含硫碱性废水,炼油厂大气恶臭,废渣的处理问题都没有解决。

石油工业的发展已明显受到环境问题的制约。

如何解决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呢?根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实施清洁生产,通过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三废排放,进行环境治理,实现环境保护指标的全面达标,促进企业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所谓清洁生产就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污染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抓起,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清洁工艺,预防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实行清洁生产不仅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能够调动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积极性。

国外污染防治的经验表明:清洁生产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石油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全面系统地调研现有生产装置技术水平、工艺状况、三废排放等现状,掌握现有装置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提供依据。

选择具有条件的生产装置进行清洁生产示范试点,通过加强管理,稳定操作,考核对比,技术革新,强化治理等措施,通过现有装置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保护环境的水平。

并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累创造经验。

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全面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技术改造和新建装置中,积极采用对环境有利的技术,选择清洁生产工艺,逐步替代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的老工艺,提高企业清洁生产的整体水平。

重视节能、计量设备性能改进等项工作,为保证装置的稳定运行创造更好的条件,全面保护环境,提高效益,树立形象。

加强环境技术难题攻关,开发和转化环境保护新技术成果,解决清洁生产中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

在石油工业生产中,产生污染不可避免。

实施清洁生产可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能够实现的水平,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将不断减少和被有效利用,但不可能完全不产生污染和实现完全的“零排放”。

环境保护的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相适应,提高资源利用率应将减少排放和有效利用相结合,环境保护的成本应以不阻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前提,但发展经济不能造成对环境的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即生产过程最终排入环境的物质能够被环境有效融合。

因此,环境治理对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初级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有着显著有害影响,因此不可以直接排放。

解决的方案有两种,即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资源利用途径包括系统内的循环利用和系统外的再利用,最后的途径就是实现无害化处理。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技术难题攻关。

包括开发新工艺代替老工艺,消除老工艺产生的污染;对现有工艺进行技术改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本行业的特征污染难题进行专题攻关,进行治理实现清洁排放。

环境技术攻关应引起石油企业的重视,强化支持,保证费用,输入人才,提高水平,加快转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发展处于主动地位,满足国家和公众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强化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石油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有效手段清洁生产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强调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保证这种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的新体系。

1、环境管理应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建立大环境概念,使环境保护的管理由一般管理(表面的制度性管理和末端的被动性管理)向本质管理转变,将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将环境保护变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环境的本质管理是在企业的决策、规划、实施、生产控制、流通等各个阶段都建立环境保护的理念,使环境观念深入人的思维,建立环境保护的自我意识,并贯穿于工作的全部过程中,即实现环境保护意识的全民化、大众化。

建立环境安全的概念,即使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对人类自身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

如将有铅汽油替换为无铅汽油和汽油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将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是通过采用少量的资源,选择合理的工艺,在稳定可靠的设备上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选择得到目标产品,从而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少量污染物可经过治理而达到有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应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体系为与国际市场接轨创造条件在新的形势下,环境管理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行政管理“浮在上面”的形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环境经济的发展要求。

环境保护的管理应从企业的部门行为转化为大众化的民众行为,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

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方式是建立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这种体系的建立过程强化企业和全体职工的环境意识,使建立的体系能够有效运行,使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社会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环境形象,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可以预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产环境友善产品的企业,将会受到公众的欢迎。

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是企业实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树立形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是一套行之有效、国际通行的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推行和实施,ISO14000认证已成为企业树立形象,加强管理,保护环境,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由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倡导持续改进的思想,对各种企业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因此,石油企业必须转变观念,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标准体系,加强认证力度,将有利于克服进入国际市场遇到的贸易壁垒;有利于环境技术和绿色产品;有利于建立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市场结构,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通过进行ISO14000认证,企业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环境行为,通过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使企业和社会更加融合,同时企业环境的改善将为企业员工创造环境安全的工作条件。

石油企业建立ISO14000体系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日本石油企业已有50通过了ISO14000认证,在2000年将实现90的石油企业认证的目标通过认证,得到很多益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