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农村小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吕美燕:女,1982年出生在缙云壶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2000年7月毕业于浙江省松阳师范学校,同年8月分配到缙云壶镇小学(缙云第二实验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工作期间参加浙江电大举办的函授学习,取得大专学历。
现今又参加了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函授。
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参加了缙云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研习班学习,担任学习委员,成绩优秀。
2004年8月,参加缙云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联谊会,担任学习理事。
2005年1月,被评为缙云县第七届小学语文“教坛新秀”。
2005年,很荣幸地成为了缙云县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成员。
主要成绩与荣誉本人热爱教学,刻苦钻研,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从教以来,我潜心语文教学的研究,重视课堂教学生命的流动与情感的沟通,重视对话式的教学互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中成绩突出:2001年4月,参加镇师德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2002年11月,参加县首届小学语文教学新苗评选荣获一等奖。
2002年12月,撰写的《挖掘智慧,创新人才》教学论文,在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中,经专家组评审,荣获二等奖。
2003年,荣获全国少先队学会组织的“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知识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2003年10月,为全县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研讨课一节( 2004年6月,撰写的《放归林间自在啼——小学语文“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一文,荣获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5年1月,被评为县第八届小学语文学科教坛新秀。
2005年5月,撰写的论文《办个“想象”公司,让学生走进想象世界》在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论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2005年6月,撰写的论文《让“想像”植根“现实”》在县小学语文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2005年9月,为全县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公开课一节(在研习班和联谊会的学习中,由于自己辛勤的工作,刻苦的学习,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鼎湖语苑》“优秀作者”。
此外,我积极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课件制作、教职工书画、目标与检测设计等活动评比中均有获奖。
辅导学生作品多次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其中有2位学生的作文被选送全国“华人杯”小学生作文评选。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叙事报告我把自己参加工作以来所经历的教学之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头2年,我称这个阶段为“萌芽期”。
在这个阶段里,我完成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而且有了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起跑。
第二阶段,我把它称为“探索期”。
在这个阶段里,我努力学习“新课标”,对其中的理念和精髓心领神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简单的模仿和对课堂教学的一些皮毛的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的发展,于是,我开始有了对自身教学理性的分析。
认识上的提高,带来了教学实践的革命。
上课,我有了“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形动”,即千方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第二境界是“心动”,即用我的真情打动学生,刻意创设特定的课堂情感氛围;第三境界是“神动”,既把我的观点变成学生的思想,进而导之以行。
我把第三个阶段称为“创造期”。
此时的我不仅把教师当成是我的一份职业,更把它当作是我终身的事业,为这份事业,我不断追求,不断打拼,努力打造自己的专业底气。
这个时期本人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对事业、对学生的挚爱,这是我逐渐走向成功的动力。
第二,走科研之路,积极参加学校的国家级课题“右脑开发”的研究,执笔撰写《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右脑开发子课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
“我选择了语文,语文选择了我”从小,我就特别喜欢语文,喜欢我的语文老师(一个年轻的男教师,姓柳);喜欢我的语文课;喜欢大声地读课文;喜欢尽情地写文章(那时的文章,其时是不成形的,只是胡乱地记下孩时的喜怒哀乐);喜欢……所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我一直热衷于语文。
幸运的是,当我光荣地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后,我竟还是与语文为伴,与我的爱好为伴。
看来,不仅是我选择了语文,语文也选择了我。
高兴,真是太高兴了!从我教学语文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在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我要让更多的孩子也慢慢地喜欢上你——语文!“缘于自信而美丽”记得那次,是刚开学不久,对,就是我当上教师后上第四篇课文《雨中》的时候。
有一天早上做早操时,学校的教导主任通知我,第一节语文课,县教研室的樊高贤老师要到我这里听课。
天啊,我该怎么办这下,我该成为倒霉蛋、臭鸡蛋了!(要想想,教书才不到两个星期,就有县里的教研员过来听课,这不是要吓死人,要我的“命”吗)没办法,“打肿脸也得充胖子”。
就这样,我的教室里第一次增加了一个人,而且是一个“份量”极重的人。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根本记不清自己是如何熬过这四十分钟,如何走下讲台的只清楚地记得樊老师的几句话:“年纪轻轻的,人小小个的,课上得倒是挺不错嘛!好好学习,你是个人才!”多甜的话,多美的语言!不管樊老师当时是出于何种用意,反正他已经在我心里播下了萌动的种子。
带着一种希望,带着一种梦想,我不断地努力着,追求着。
在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时候,我幸运地参加了“县首届小学语文教学新苗”评选活动。
那时候的我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无从谈起,我有的只是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幸运的是当时组内的几位教师(赵晓震、李艳)和学校的教研员郑梅竹老师,都是在缙云县小学教学领域颇有影响的教师。
在确定参选课文时,有人认为《万里长城》比较好上,而《鲸》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又是选学课文,相对而言,要取得教学成功的难度比较大。
那时的我,虽然缺少教学经验和技能,但骨子里还是拥有一股探究的意识,创新的意识。
再加上同年级各位“前辈”的提议,我决定以上《鲸》参赛。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教材。
我不知翻阅了多少书刊,不知请教了多少位老师,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夜,终于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无微不至。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求实、求活、求新、求效,力求在短短的40分钟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找找议议、读读品品、演演悟悟、写写画画,让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环境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奏响一支课堂的交响曲。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我牢牢地抓住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鲸是哺乳动物;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鲸的生活习性;通过课件展示,优化教学情境。
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上课时的从容把握,比赛结束,我(参赛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位)居然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获得了一等奖。
这次成功给了我信心,使我感悟到:我行!我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与书相伴,促我成长为了让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长,我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以便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潮流,课改的潮流。
多年来,我一直都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的最高领域的“研习班”和“联谊会”,在学习期间,严格要求我们的樊老师往往不会忘记引导我们去看看书,写写感受。
刚开始是处于被逼无奈,隔三差五都要去翻翻书,写写摘录。
可是慢慢地,每天看书(不管有多忙)成了我的必修课。
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我才发现这一片“大海”好宽阔,这一片“大海”好纯净,这一片“大海”好深好深。
向书本请教,我收获了很多。
从周一贯老师的《研究性阅读》,《语文教学优课论》中我感受到了名师因材施教、教学得法,“研究”与“阅读”相结合等特色;从围棋泰斗吴清源的《中的精神》里我悟出了教学得阴阳调和;从《请给孩子松绑——自主教育哈佛启示录》、《教育书——培养孩子不可不读的8种教育方法》里我体会到了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只要经过不断努力都可以成才;从《口才、演讲》一书中,我更深深地领悟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厚积薄发助成功。
我把书上的理念转化运用到自己平常的教学中,学以致用,收效颇佳。
2004年,县第八届小学语文学科教坛新秀评选时,要求现场写论文,才艺展示,即时备课(一个小时)上课,面对这重重关卡,我毫无畏惧,认真而沉着应对。
最终,不负众望,脱颖而出。
也许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的课堂上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秀色洞天的情景,大多得益于书本。
书本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导师。
“持之以恒、奋发向上、超越自我”——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为了这个方向和目标,我会一如既往,带上持之以恒的精神,装上奋发向上的动力,载着超越自我的壮志向高处攀登,向未来起飞!我的教学感悟面对新课程的浪潮滚滚而来的今天,我——一个在小学语文教育界一线工作的教师,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心中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情想表,接下来就截取其中几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课改心得——浇注真爱,开拓时空,体验成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人的发展。
改变传统的观念,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被动式机械教学方式。
走进新课程,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间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创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拓宽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快乐乐地体验学习的过程,收获学习的成果。
在新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各个方面对实施教学的不可取缔的作用!一、给予自然真切的爱心。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
这种爱又是理智的,它既具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心,但又不存在偏爱与溺爱;它既具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但又不存在迁就和姑息。
当学生沐浴着爱的阳光下,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了,学生的兴趣更大地引发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平时,我注意挖掘学生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选择有利时机,适当给予表扬、鼓励;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尽量用谈心、交换意见,鼓励改正的方式代替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观念,让每一位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感受到老师那份真诚而又温暖的爱。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班的重量级人物——叶周荣,那年见到他时,他才10岁,却有110多斤的体重。
开学没几天,我就领教了他的厉害:撕书本,打同学,制造麻烦是他每天必备的功课,甚至还会攻击老师,因此大家都害怕他,讨厌他,对他避而远之。
出于责任,我开始了解他,这才知道原来他是个弱智儿童。
我的心不禁一颤,也许大家都认为他对每个人都心存恶意,可我却更愿意相信他的过激行为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仅此而已。
上天已经对他不公了,为什么还要让他承受来自世人的鄙视呢为了让他找回做人的尊严,为了让校园充满爱,我更加地关爱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弟弟般悉心教导,手把手地教他写字,每天不厌其烦对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