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度计的使用教案

温度计的使用教案

温度计的使用教案.温度计的使用教案【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能够使用温度计进行简单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教学手段与准备】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若干只烧杯、冷水、热水、温水、实验常用温度计、寒暑表、带玻璃管的小瓶。

【教学过程】1、巧设实验、导入新课。

首先在讲台上放置冷、热、温三杯水,然后找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先把两根手指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一段时间以后,将手指取出然后同时放入温水中,我会问: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

接着我会追问: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要想准确知道物体的温度该怎么办呢?这样很自然的导入课题——温度计。

2、启发思维、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冬季与夏季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夏季和冬季会感到热和冷呢?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很容易回答:因为温度不同。

进而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温度的概念及其单位。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摄氏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比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沸水的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等。

随后给学生讲解摄氏温度的相关知识,包括0C和100C的具体规定,以及0到100摄氏度之间刻度的划分,为后面的自制温度计铺平了道路。

掌握了温度的概念,接下来是我新课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温度计。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我将带领学生自制温度计。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讨论,大胆尝试,像发明家一样研制温度计,体验发明创造的无穷乐趣。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刻的理解了温度计的构造及其原理,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具体做法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做一做。

给每个小组准备的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插有玻璃管的小瓶,小瓶内装有红墨水。

引导学生先把小瓶放入冷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玻璃管的液面下降了;再把小瓶放入热水中,可以看到玻璃管的液面又上升了。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而使学生明确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接下来我会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小瓶才能使它测出水的温度值呢?学生提出要给小瓶添加刻度。

那么如何添加刻度呢?同学们通过讨论以及我的点播便可以得出:先把小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得出0C,再把小瓶放入沸水中得出100C,把0C到100C之间等分为100等份,这一份就表示一摄氏度。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小瓶让它更方便的为我们服务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把小瓶变小、玻璃管变细,管口封闭,红墨水换成水银、煤油、酒精等等。

对学生的回答给与鼓励,推行赏识教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接着我会让学生看一看实验用的温度计,学生经过观察便可以得出温度计有玻璃泡,液体,玻璃外壳,毛细管,刻度这五部分构成。

由于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肯定都迫不及待的想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这时我会先让学生想一想:大屏幕所示的操作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误的操作错在哪?学生相互讨论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以概括为体温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在此我会重点介绍,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小,精确度高,使用前应用力甩几下。

除了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生活中常用温度计还有寒暑表。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会给学生简单介绍“测温史话”。

内容包括世界上的第一支温度计;第一支不受大气压强影响的温度计;第一支水银温度计;以及华氏温标、摄氏温标、绝对温标的建立。

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我还会给学生播放温室效应的有关视频。

这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保护地球,热爱我们的家园。

3、动手动脑、练习反馈动手测量水的温度,使学生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案教学目的 1。

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具体积相同的长方木块、铝块、铁块(长×宽×厚为4cm×3cm ×1cm)、墨水瓶、水、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提问:实验室常用称质量的工具是什么?讲述:这节课学习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每张桌面所放的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及一杯水的质量。

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器材”,并请学生将实验器材与桌面的实物对照检查。

二、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提问:(1)托盘天平主要有哪些部件构成? (2)观察你所在实验小组的托盘天平,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分别多大?结合学生答题,教师演示。

提问:a。

各标尺的最小刻度值多大?b。

将游码放在磁性黑板上标尺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读数。

(3)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怎样调节?三、学生分组完成实验1。

每个实验小组动手调节桌上的托盘天平,使横梁平衡。

教师统计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将他们所在的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2。

分别称出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称的结果填入作业本实验记录的表格内。

教师巡视,将这步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表内。

请一个实验小组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学生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3。

测1墨水瓶水的质量提问:(1)用调好的天平怎样合理地测出1墨水瓶水的质量?学生讨论得:①用天平称出空墨水瓶的质量m1;②将空墨水瓶灌满水后,用天平称出水和瓶的总质量m2;③用m2—m1得这瓶水的质量。

提问:(2)为什么要先测空瓶的质量?学生讨论得:如先测瓶与水的总质量,倒去水后再测空瓶的质量,由于瓶内还残留着水,测量的误差较大,因此先测空瓶质量较合理。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记入实验记录的表格内。

教师巡视,将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请一学生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4。

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四、归纳小结 1。

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用天平称质量小于天平最小刻度值的物体,可用“聚少成多,称多算少”的方法。

《淄博市第十二届中小学生“布谷”科技节活动实施方案》介绍教学目的:1、了解我市有哪些科技活动。

2、了解“布谷”科技节的项目。

教学过程:读《淄博市第十二届中小学生“布谷”科技节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主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协调相关科室密切配合,创新工作思路,不断丰富科技活动内容,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科技成果展示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创造、体验成功、自主发展,提升综合能力。

二、工作目标以全面普及中小学科技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全市科技教育均衡发展为总目标,进一步创新中小学科技工作机制,着力加强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强科技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着力加强科技活动体系建设和阵地建设,引导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采、特色鲜明的科技活动,打造一流的科技活动品牌。

三、活动主题:普及、创新、均衡四、活动时间:2012年4月上旬—10月下旬五、活动范围:全市中小学师生六、活动内容:(一)科技辅导培训活动1.建立淄博市骨干科技辅导员培训制度2.区县科技辅导教师和学生培训3.科技辅导员观摩学习活动4.淄博市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心网站建设(二)科普活动校园行1.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和第四届校园科普节2.全市各区县和学校科技节活动方案评选3.科普影片观后感征集4.“小哥白尼”科普图片巡展活动5.科普报告百校行活动6.暑期科技夏令营活动7.科技馆进校园8.简易机器人和奇迹创意科普系列活动9. 淄博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活动(三)科技竞赛活动1.中小学生创造活动2.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3.中国创意大赛鲁中赛区选拔赛4.校园景观“3D”模型制作比赛5.全市中小学生航空、航天、航海、建筑模型教育竞赛6.全市中小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活动7.2011年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8.“少年科学家”----青少年机器人创新体验活动9.“科学实验嘉年华”展示交流活动10. 中学生数理化建模论文评选活动(四)“小哥白尼”科学工作室建设(五)淄博市科普示范学校评选七、实施步骤(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上旬)各区县和学校依据《淄博市第十二届中小学生“布谷”科技节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各自科技节活动方案,指导各中小学校完善活动方案,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中旬至10月中旬)详细安排见附表。

(三)成果展示阶段(10月)第一阶段(10月上旬):区县展示。

区县将区域内各学校(市属学校随区县)的优秀作品进行汇总整理后,选定场所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市教育局将对区县展示活动进行巡检。

第二阶段(10月中旬):全市巡回展示。

市教育局将对第十二届“布谷”科技节的优秀作品进行汇总,然后按照淄川、张店、博山、临淄、周村、桓台、高青、沂源、高新区、文昌湖区的顺序进行巡回展示。

(四)总结表彰(10月下旬)第十二届“布谷”科技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淄博市科普示范学校科普知识<鱼类>教案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鱼类的外形等共同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及借助语言的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在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但乐于合作交流的优秀品质以及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不同种类鱼的课件、非鱼类课件。

2.学生准备:鱼的图片,查阅的有关于鱼类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摇摇头,摆摆尾,一串水泡吐出嘴。

水泡水泡水里游,那是它的小皮球。

学生说出答案“鱼”,教师出示一条美丽的鱼,揭示课题《鱼》。

(二)学习新知识1.师:自然界鱼类的种类很繁多,你知道哪种鱼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吗?请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于鱼类的资料.(可针对某一种鱼的颜色及特点).2.师问:”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的出鱼的种类实在太多了,可是为什么统称为”鱼”,是因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请学生拿出搜集的鱼的图片进行小组认真观察讨论(1)小组说说各自图片上的鱼,自由说"。

①小组内搜集到的鱼的图片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征?②想想这些鱼生活在什么地方?③探讨它们是靠什么运动的,靠什么呼吸的?(2)小组间讨论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鱼各部位>介绍:这些鱼在外形上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

3.巩固知识:请你画画你的鱼(1)你能把你的搜集的鱼用简笔画画出来吗?(2)小组间活动:你瞧,我画的鱼完整吗?。

(3)教师出示众多鱼类图片并小结:鱼的共同特征。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画(出示鲸鱼),它的名字叫鲸鱼,大家观察一下它是鱼吗? 生自由说. 教师总结:世界上有一些动物尽管名字叫鱼,实际上它们并不是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