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主义思想来源及其发展历程
作者:周叶青
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1期
摘要生态主义是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从20世纪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和历史现象发展成为的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理念。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生态主义在意识形态的天空中,是一颗新星。
生态主义肇起于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社会兴起后波及到全球,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文化力量”。
目前,国内对生态主义意识形态全面的研究较少,作者试图从其思想来源和发展历程对生态主义这一意识形态进行梳理,并做出相应述评。
关键词生态主义思想来源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
生态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8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甚至更早的时期。
早在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就已提出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成为当代生态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
生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借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人类尺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将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思想;技术进步有助于人类的自然解放,并促进人类社会解放的思想。
生态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向科学理念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对环境问题根源的追问上。
1962年,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作者蕾切尔·卡逊被视为“环境思想的先驱”,《寂静的春天》也被称为“改变了美国的书”之一,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描绘了滥用杀虫剂的后果,指出由于农药和杀虫剂污染了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以及森林和“绿色地表”,经过动植物的“生物浓缩”在食物链中引发中毒和死亡的连锁反应,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这一事实。
该书一问世就立刻引起了全美国轰动和全民性大讨论,使公众对化学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卡逊告诉我们,继续滥用这些“死神灵药”将导致未来某个时间的一个寂静的、死气沉沉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现代环境意识的宣言和生态时代的标志,唤醒了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
①卡逊告诉我们,人类在现代文明中丧失到令人震惊之地步,应该回归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即人类与自然环境要相互融合。
《寂静的春天》代表了人类绿
色生态意识在二十世纪的觉醒。
然而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卡逊启动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人类绿色意识和绿色关怀,没有感觉一个新时代的悄然来临。
1968年4月,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佩切依发起成立的罗马俱乐部开始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忧虑。
罗马俱乐部的诞生,是人类生态意识从觉醒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他们围绕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进行预测,先后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重建国际秩序》、《冲出浪费时代》、《人类的最终目标》等研究报告,报告涉及的问题极其广泛,如人口爆炸、环境恶化、世界经济危机、科学技术的无政府状态发展和南北分歧。
他们认为,如果人类不节制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地球必将会走到极限而导致人类的最终衰败并提出了“零增长”②的理论。
尽管罗马俱乐部早期的未来预测有悲观主义的倾向,但是罗马俱乐部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激发当代人类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社会责任感、敦促人类共同行动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同时,它直接触发了西方世界70年代大规模的新社会运动——生态保护运动。
促进了包括生态社会主义、生态自由主义、生态无政府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生态法西斯主义等各种各样的绿色思潮的萌芽。
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在这一阶段,生态主义进入理论化、系统化阶段,各种绿色思潮相互吸收借鉴又分流分化。
1972年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次会议第一次将环境与发展列入国际政治议程之中,是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③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委托,《只有一个地球》一书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委员会协助下编成,作为此次会议的非官方报告。
虽然《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份非正式报告,但却起到了基调报告的作用,其中许多观点被采纳并写入此次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
1973年,针对当时兴起的形形色色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关注”的各种观点和主张,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A.Neass,1912- )在国际哲学杂志《探索》(Inquiry)上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对环境伦理学中两种全然不同的主张——浅环境观点和深环境观点作了区别和分析:一种是以人的利益为目标的价值伦理观念及其生态运动,另一种是以整个生态系统及其存在物(包括人类)的利益为目标的价值伦理观和这种世界观指导下的生态运动。
④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理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实践运用上,生态主义所指导的政(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22页)策主张,也逐渐摆脱纯理论的指责,与现实更加契合,生态主义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
“生态主义”这一术语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安德鲁·杜伯森(Andrew Dobson)在著作《绿色政治思想》(Green Political Thought,1992)中第一次提出“生态主义”。
在其著作引言中安德鲁说,“生态主义”是一个新的术语,其用法还没有固定下来。
安德鲁认为他赋予其名称的这种思想具有足够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可以算作是一种在诸多层面上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
它包含了诸多理念和规范,这些理念与规范是由关心环境的各种思想家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依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所提炼而成的。
⑤在阿伦·奈斯的浅深生态运动理论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生态主义的两大主要范式,即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主义。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使人类社会认识到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问题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各国广为接受,实现了人类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历史性飞跃。
2002年8月,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再次深化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这一时期,绿色政治领域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深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女权主义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三个流派。
注释
①④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4.210.
②零增长:指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两个事物中,以牺牲生态来取得经济的发展,增长的经济效益与牺牲的生态价值恰好抵消,这样就实现了经济的“零增长”,人类可以将这个标准来自觉抑制增长.
③[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Barbara Ward & Rene Dubos).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Only One Earth——The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a Small Planet”.吉林人民出版社,序言.
⑤[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Ecologism: An Introduction”.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