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教学目的与要求: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了解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标准。

教学重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意识形态教学难点:社会的观念结构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揭示社会有机系统形成的基础、原因和机制,揭示其基本构成和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过程和规律。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要素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其中,生产力是其根基。

一、社会生产力(一)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它体现着在生产活动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力不断地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

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生产力的本质。

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一类是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

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体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是个内容广泛的物质系统,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除了生产工具外,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中所必需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和物质资料,比如生产过程中的动力系统、能源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

劳动资料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媒介,只有把劳动资料作为发挥力量的手段,才能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创造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各种经济时代的根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改造、加工、制作的一切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

如原始森林,地下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如工业中的钢材、棉纱、农业中的种子,建筑中的木板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首先,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其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制约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再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1)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具有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的本质特征,劳动能力直接体现在从事劳动的活的人体之中。

一定的体力是人成为劳动者的根本条件,一定的智力、经验和技能是人成为劳动者的必备条件。

(3)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是劳动对象的加工者,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两者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等,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在生产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其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生产技术时,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其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以后,便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中非实体性要素的重要方面。

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控制和管理。

科学管理可以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使它们既协调又充分地发挥作用,有利于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佳结合,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状况,直接决定生产力的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的状况表现在两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中生产力的具体性质。

生产力的具体性质是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物质技术构成。

一是社会结构形式。

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是指生产力的水平。

主要表现在生产发展的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方面。

(三)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物质性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性。

第二,生产力的物质性。

第三,生产力的历史性。

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操作系统,再到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生产关系(一)生产关系的构成所谓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是由其内部诸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这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不同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都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转移。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这种交换活动的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交换的情形是不一样的。

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扮演生产活动组织者的角色,而工人则出卖劳动力,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这也是一种活动交换,但这种活动的交换是由私有制决定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劳动分工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都有交换活动。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在生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生产者之间,在工业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之间,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在各部门、各工厂、企业的劳动者之间,他们的活动交换是分工协作,由此结成了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

总产品是指全部生产物;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就构成收入;收入中再除掉用来扩大再生产和公共消费的部分,即是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

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也要通过分配关系得以体现。

从动态上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其中,生产居于主导地位。

它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反过来,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又对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二)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

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所有制、奴隶主占有制、封建主占有制、资本家占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区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得胜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随意地改变生产关系,不能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三)社会经济基础所谓经济基础,就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这里的“总和”,不是指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从实质上看,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在内容上基本是同一个客观对象,即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只是相对于生产力来说叫做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做经济基础。

从历史上看,一种生产关系往往可以在三种社会形态中分别以萌芽状态、成熟状态和残余状态而存在。

如:封建制度在奴隶社会萌芽、在封建社会成熟、在资本主义社会衰败。

某一社会形态中,往往又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着的生产关系。

但各种生产关系并不是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用,其中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居统治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由此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三、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一)社会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选集》第4卷,第11 页。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不是根据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来划分的。

既然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那么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定的。

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得收入的数量不同,因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

虽然阶级在形成之后,会在政治思想、情感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表现,具有相应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特征,但是,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归根到底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

这是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

恩格斯讲得好:“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特定的经济结构产生特定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着阶级结构的变化。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结构即人们的结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联系起来的结构转化为以阶级关系为主线的阶级结构。

在每一个特定的阶级社会里有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之分、历史上存在过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工人,每一社会形态除了两个基本阶级以外,还有一些非基本阶级的存在,这就是奴隶社会的自由民和手工业者、封建社会的小生产者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小商品生产者,其根源在于该社会中存在着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非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变化发展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