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B. 运动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发展的观点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D. 具体同一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单项选择题答案]1.D2.C3.A4.C5.D6.A7.B8. A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C.矛盾双方相互否定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18.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整体依赖于部分B.部分依赖于整体C.整体是部分之和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原有的性质和功能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 9.ABD lO.AB 1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 16.ACD 17.ABC 18 ABCD 19.ABC 20.BD 21.BD 22.CD 23. ABD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