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ppt课件 (4)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ppt课件 (4)
规矩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干什么是社会法 规最朴实的体现,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规矩又 是最入微的道德规范,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却 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修养。
规矩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规范,同时也 是方便大家的行为规范。乱扔垃圾给清洁工人 与路人都造成了不便,那便是不懂规矩。在工 作场所抽烟对他人的健康造成了危害,也是不 懂规矩,等等。
客观全面的观点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猎人装置一套专拴虎爪 的机械,套住一只老虎的爪子。老虎非常恼怒,便 自己咬断这只爪子,跑了。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老虎咬断自 己的爪子,是鲁莽、不动脑筋吗?
其实, 老虎并非不爱惜它的爪子,但它不能 因为顾惜一寸长的爪子,葬送七尺的身躯,这是当 机立断的权变之计,只有痛下决心,丢卒保车,才 可避免因小失大。如果此时它连一寸长的爪子也舍 不得,当断不断,势必被猎人捕获,性命也保不住 了。
规矩不是法律。在银行取款时有人插队,不会 有警察来把他抓到公安局去。在公交车上和孕妇 抢“老弱病残专座”得手后,除了招来同车人的 白眼和骂声,也不至于会触犯哪条法律。逢年过 节要回家看望老人,邻里之间要相互尊重,朋友 有困难要尽力相助,这都不是法律,但它们却是 咱老百姓口中最质朴的“法规”。
规矩也不全然就是道德。小时候喜欢在别人睡 着时扒开他的眼睛,但没有人说我不讲道德。在 新街口的繁华地带,经常会有长相温柔的女孩指 着男友的鼻子破口大骂,但也不会有人狠狠地看 她,再丢下一句“太没道德了”。规矩是行为细 节,而不遇大事,人们不会动辄用“道德”来评 价一个人,他们只会说:“这孩子真不懂规 矩”。
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 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 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 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不懈,一定能 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写作示范: 一位在南京留学的欧洲学生在银行的窗口 取款时,先后有两位中国人想挤到跟前去。那位学生随即 示意:请跟我保持一米距离。一位中年男性中国人不悦地 说:“我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我们中国人是讲道德的。” 那位欧洲学生用中文回了一句:“中国人是讲道德,却最 不懂规矩。”一位在华五年的韩国留学生在高度称赞中国 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无感慨地对他的中国朋友说:“在你 们多数人没有懂规矩之前,请不要自称是礼仪之邦。”我 们不乏很懂规矩的人,但不懂规矩的现象确实随处可见。 要知道,规矩是行为细节,它往往是道德的外化形态,是 文明的形象体现。懂规矩,能提高个人素养,优化社会风 气。
“充’’字点出南郭先生的要害,最后揭示出“充”的 结局:“逃之天天,贻笑天下。”
4.探究因果 所谓“探究因果”,就是从逻辑的因果关 系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用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 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因果分析是探究本质的一种分析方
法。例如: 猪八戒之所以要打碎镜子,无非是因 为镜子如实地照出了他的丑陋,而这正恰恰是他 不愿看到的,于是,猪八戒愤怒地抡起了铁耙。 这种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 的是闻过则喜的精神。既然容貌丑陋是客观存在 的,为什么不接受镜子直接、真实的反映呢?并且, 八戒完全可以在镜子的指引下正确认识自己,甚 至施粉黛、正衣冠。
结束语也不同于有些同学的表决心、说大话, 而是把大道理最终落实到每个人“一言一行、点 点滴滴”的行为规范上。这既是对全文的小结, 又再一次突出了“规矩”的特点。
例如一篇《我和父亲一起走泥路》的文的
洗礼,才能在人生之路留下痕迹,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 望着父亲踏下的一个个坚定的脚步,仔细地思考着这过程中 收获的智慧。泥泞留痕,挫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经历风雨 的洗礼,我们才能留下生命的痕迹,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 才能书写生命的意义。
如此看来,规矩说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尽量使自 己的行为少损害别人的利益,尽量使自己做的 可能为别人也创造一点好处。其实,孟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 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你无法决定做一件事是否 符合规矩时,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 你会觉得受侵犯吗?他会不高兴吗?我这 样做他会喜欢吗?这样,规矩与否便会十 分清晰地呈现。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这就需 要对论据进行分析、综合,揭示出论据与论 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将论据中蕴含的理与论 点沟通起来,这就要通过分析来完成
如何分析材料
1、以小见大 生活中,许多小现象蕴涵着丰富的大道理,要学会 从细微的现象中提取出深刻的道理,做到“寻常中显 本质,微尘中见大千”,这样写出的文字自然蕴涵深 意,卓尔不群。
请联系自己和周围人的实际,以“规矩”为话题 写篇 文章。
1、为什么外国人说我们不懂规矩? 2、为什么文明社会必须懂规矩? 3、规矩与“以人为本”是什么关系? 4、守规矩与发展个性是否矛盾?
“规矩”之我见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而如何懂规矩,确 实不是件很容易做好的事,因为规矩实在是个微 妙的东西。
运用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虚心使 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一论点。
3.由表及里 就是分析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事物的属性、要害、
危害等。这种分析方法层层递进,鞭辟人里,剖析事 理深刻。常用于批驳性文章 。
例如一篇《从“滥竽充数”说开去》的文章中有这样 一段话:
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 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 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 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 以致落得个逃之天天、贻笑大方的结局。
对于即将走进大学校园,很快要步入 社会的我们来说,规矩显得尤为重要。以 后良好的社会风气将由我们年轻的一代去 树立,而这完全取决于每个懂干什么的人 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
[简评]“规矩”确实是个“微妙”而不大说 得清楚的东西,可作者却用一句话(“规矩不是法 律”、“规矩也不全然是道德”、“规矩介于道 德与法律之间”)就把它基本上说清楚了。作者没 有玩弄概念,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细 节的分析,让人豁然开朗。又用三小节,从自己 与他人关系的角度作了进一步听阐释。至此,什 么是“规矩”便“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了。
这一段文字,用因果分析法阐述了猪八
戒打碎镜子的原因,指出应该如何正视自己。
5.假设分析 先提出一个确凿的论据,或针对一个 虚假的论据先假设它是真实的,以推出相应的结果,来 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所以,假设分析一般是从反面 来证明论点。
例如: 南郭先生靠欺骗混日子固然让人唾弃,但 南郭先生的那299个同行和齐宣王就不值得反思吗?如果 那299个人都能主动揭发南郭先生的骗术,试问南郭先生 还能蒙骗那么久 吗?如果齐宣王能慧眼识金,那何至于遭 后人诟病呢?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 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而又由低到高的螺旋 发展 过程。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 化。如高考作文《树木· 森林· ·气候》,涉及的就 是这一条辩证法。“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 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讲的是 部分与整体的关 系,以及事物的量变过程。“大片森林的出现”, 导致气候的改变,这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是 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要使文章写得“深刻透彻”,必
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世界上形形 色色的事物都有其各自的外在表现 和内在本质。要深入本质,必须有 一个概括的过程,一个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了这 个过程,我们的认识才能产生。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有关“深刻透彻”的评分点 有三个:
对立统一的观点
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着相反 的方面转化。老子所谓的“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物极 必反也是这个道理。适量饮用一些酒能助 兴,能调动人的食欲,促进血液循环,但 过量饮酒则易伤身。写作过程中,也要注 意从对立的两个方面来作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古时候,有夫妻俩开个小酒店,生意兴隆,终 日座无虚席。一日丈夫出门办事,去一月有余。 刚到家,妻子便喜形于色地告诉他:“你走的这 一个月多挣了十两银子。”丈夫问是伺缘故,妻 子说:“我每天都往酒坛里兑水。”丈夫听了, 顿足长叹:“坏了,你把咱店的声誉全卖了!”从此, 酒店生意日渐萧条,不久便关了店门。 妻子从 “酒里兑水”看到的是“多挣了十两银子”这个 表面现象,而丈夫从“酒里兑水”看到了“酒店 将会关门”这个本质,这就是看问题深刻与否的 差异。
普遍联系的观点
每当考试临近,有的老师、家长、学生都主 张多用一点时间学习,少一点活动,最 好任何活 动或体育锻炼都不要参加,其愿望是好的,是想 提高学习成绩。但却违背了事物 间互相联系的规 律。他们没有想到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质, 人的身体素质好,学习才能精力充沛,学习效果 才能得到提高。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有部分同学 因身体原因而没考好的现象。可见,生活本身就 需要联系地看问题,更何况思维呢?
作者能以“以小见大”,从平常生活小 事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泥泞留痕,
风雨彩虹,使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
2.比较鉴别 就是把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论据 (或观点)对照起来分析。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能起到 证明观点、深化观点的作用。
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你 能脚踏实地,能认清自己的不足,能主动向别人请教, 做到取长补短;骄傲使人狂妄自大,丧失前进动力, 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沉湎于过去的成功之中,不能自 拔。
发展变化的观点
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 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 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如高考作文《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 必黑》,前者是强调外因的作用,后者则是 强调内因的作用。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内因和 外因的关系,写作时就能够得心应手。否则 就会出现偏激或混乱。
发展变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