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论文2000字
论构建新型科技管理体系
摘要:近年来,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给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
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
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
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
我国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系两个转变
1 科技管理体系要适应“两个转变”的新形势
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给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
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
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
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
科技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不
适应状况,使科技管理体系成为社会变革的前沿地带。
这种改革或转变应是根本性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进入”、“放宽”、“放活”等现行政策上,如不从根本上改变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要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困难的。
与“两个转变”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系,有两个立足点,其一,通过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分配,它的活动遵循价值规律。
市场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快速、灵敏而有效地把资源投入到经济效益好的领域或缓解,获得最大利润,借此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市场是它的归宿和主要出发点。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市场运作的机制,将应用和开发研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其二,由于自发的市场力量具有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弊端,因此,那些关系国家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及重大工程攻关,必须通过国家意志进行宏观调控,并支持其健康发展。
2 科技与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新体系
科技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他们诞生之后,又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支柱力量,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交流协作,共同发展。
教育为科研活动培育大批英才,为科学发展提供最总要的人力资源。
科研活动从探索自然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成
为教育进步的源泉。
科研与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融合为一体的阶段。
当时,科学研究知识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其中许多本身就是大学教授)个人的活动,科学研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其后出现了专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使科学和教育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特点,在工作方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形成了彼此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的格局。
科技研究单位、高校和企业从经济工作的热点、难点中,选准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和中长期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办几件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条惠及科技、教育、厂矿企业的正确道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科技与经济结合,如果是简单地将科研院所并入企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以什么样的机制和利益关系沟通科技与企业,真正做到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从这些问题着手,一个一个地解决。
要从宏观策略上制定能够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积极性的政策,一步步深入解决科技与企业存在的结合难问题。
现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需要调整,建立一个能够协调科技、高校、企业关系的高层领导机构,制定战略目标,抓好宏观政策调控,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3 新的科技管理体系要引导科研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
中央要求,中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它揭示了再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制胜的基本要素,为大院大所指出了奋斗目标。
作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就应当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强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的基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出大批高技术产品占领市场。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上去了,又会对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关注的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毫无疑问,这仍是我们的目标,但仅此是不够的。
当前还要特别注意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科研院所要从技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既要出在科学前沿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成果,也要出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科技企业家和规模化、国家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
要引导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就要理顺管理体系,以解决谁来管、怎样管的问题。
例如,对地方大院大所的管理,是否需要在国家科委设地方司院;政府职能部门、财税金融部门如何管好科技产业,以及怎样协调解决好地方院与地方科委、地方综合大院大所与行业研究机构的关系,等等。
4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是否注意市场导向,是新旧管理体系的本质差别
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
丰厚的学科积累,是持续地产出高水平成果和接触科技人才的基础。
因此,学科建设对当代科学、教育机构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生产实践的需求驱动和学科前沿的学术带动。
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建设的应用任务导向。
纯粹从学科、学术观点出发去选题,会形成这样的结局:国家、市场急需的工作,我们做不了,我们辛苦研究出来的应用性成果,市场、社会不感兴趣。
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在学科建设中,要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战略。
在基础与应用、长远与近期、大科学与小科学、自由选题与重大项目选择和安排上,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任何偏颇或失误,在不久就会自食其果,影响科技发展。
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的科技管理体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因势利导,加强组织,推动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顺应这一潮流。
5 既要跟踪、学习,更要创新、超越,新型科技管理体系才有生命力
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跟踪学习是完全必要的。
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一切依靠自己从头摸索的方式,完全不适应当代开放社会的发展。
但是,跟踪和学习决不是目的。
学习、借鉴的目的,职能是不断创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
在工业战线上,引进只是起步,引进之后的改造、创新,才是判断引进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科技
工作中,创新更是生命线,是灵魂。
科研的创新标准,要看是否获得发明、发现和知识产权。
科研论文的数量是评判标准之一,但不是最重要因素。
发表了大量论文,不一定说明科研有成就。
长于模仿,缺乏创新,是我国科技界当前的关键弱点,排除创新的障碍时当务之急。
缺乏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循守旧、论资排辈、近亲繁殖是重要原因,而在观念上缺乏自信更是重要原因之一。
新的科技管理体系是观念创新、条件创新、组织创新的产物,其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突出一个“新”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一次次创新成功的实践中去建立新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