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家风家训征文(5篇)(篇一)守住心中那份真爸爸离开我们已经17个年头了。
岁月流逝,有些事已经淡忘,但他为人正直的品行却至今影响着我。
爸爸没什么文化,只念了两年书,后来通过自学认识了一些常用字。
起初,爸爸在汽车配件厂当工人,为汽车补胎打气、修理配件。
由于爸爸能吃苦、爱钻研,经过多年积累,修车技术日益精湛,厂里领导和工人都很佩服、敬重他,后来还推举他当车间主任。
可他却推辞说:“还是让文化水平高的同志当吧,这样更有利于厂子的长远发展。
”他回家把这事一说,气得妈妈直说他“傻”。
爸爸干的“傻事儿”还有很多。
有一次,上级要把他们单位的部分厂房划给别的部门。
因为这样做会损害车间和工人们的利益,大家想选派代表去和上级部门沟通,却又怕得罪领导,都往后躲。
这时,爸爸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与上级领导据理力争,最终保住了厂房和集体的利益,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领导。
不久,三姐在办理工作调转时受到了一个领导的刁难。
对方挖苦说:“你爸能耐不挺大吗?都能改变领导决定,还是让他去给你办吧!”三姐气得回家大哭一场,埋怨爸爸:“你又不是领导,出什么头啊?别人咋不去呢?得罪人的事全让你干了!”爸爸低着头没说什么。
等三姐情绪平复后,他才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做事要以大局为重,要从大家的利益出发,不能光考虑自己。
”还有一回,大哥去厂里接爸爸回家吃饭,当时,工人们已经下班,只剩爸爸一个人在等更夫来接班。
看到厂院中有一大堆废弃的汽车零件,其中有一块小铁板很适合做他的摩托车脚蹬,大哥就弯腰去拿那块小铁板。
没想到,爸爸猛地一声喝道:“给我放下!”大哥被吓得愣住了,委屈地说:“不就一块破铁吗,至于吗?”爸爸说:“东西不分大小,只要是公家的,就不能拿!”因为这件事,哥哥好几天没和爸爸说话。
我从小受爸爸的熏陶影响,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当普通教师还是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在一些问题上也总带着一股“傻劲儿”。
有一次,学校要推荐一名市级优秀教师,一位校领导找到我,暗示我推荐某领导的亲属,但我不愿违背本心,坚持推荐了另一位大家公认的优秀老师。
“委婉拉票”不成,那位领导的亲属又“亲自登门”找我谈,但我还是坚持原则,并明确告诉他我的推荐理由。
虽然我得罪了领导和当事人,但我守住了心中那份正义。
此后的工作中,每当遇到是非问题,常想起爸爸的言传身教,我都坚持原则,不受他人左右,不为利益所惑。
(篇二)父亲唯一的一次"以权谋私"来源:学习时报发布时间:**-07-07 10:03 “爸爸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一生为党、一心为民,这是爸爸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说起父亲甘祖昌,我马上就想到了这些。
父亲从1926年参加村农民协会开始,在革命的道路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父亲1957年回到家乡后,更是时时刻刻不忘共产党人本色,记得有一次生产大队的水库捞鱼,按每户3斤分给社员,分到我家时,队长有意照顾多一点,抓了一条大鱼给我家。
父亲看了看抓来的鱼,估摸不止3斤,立即去称了称,正好5斤,就去厨房里拿了刀和砧板,将鱼一分为二,他留下一半,硬是让队长把另一半拿走了。
父亲不仅自己不占公家便宜,也特别反感其他人借工作机会占公家便宜的事情。
1974年春季,他接受吉安地委的邀请,到井冈山棉纺织厂做报告,当时棉纺厂组织了20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甘祖昌将军事迹报告会。
当日中餐就在井纺招待所举行,摆了十几桌,每桌十余盘荤素搭配的好菜,十分丰盛。
父亲看到如此铺张浪费招待他,立马把脸拉下来了,非常严肃且非常痛心地说:“你们在干些什么嘛?你们是在搞特殊化,绝对不可以这样做,我非常讨厌你们这种行为,我是不会吃的,你们把桌子上的菜留四菜一汤给大家吃,其他的菜由井冈山棉纺厂党委负责同志带头送到车间去,送给在一线作业还没有吃饭的同志吃。
”当时的现场气氛非常尴尬,在场的领导干部脸色苍白发青,但父亲就是这样容不得沙子。
下午他离开棉纺厂,欢送的群众比上午明显多了,因为他把廉洁的作风送进了群众心里。
父亲唯一一次占公家便宜,是因为侄孙女甘艳梅的出生。
1975年5月26号,甘艳梅的妈妈从井冈山棉纺厂回到老家沿背待产,临产前突发难产,村里的接生婆束手无策。
父亲有一部专线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母亲连忙打电话到坊楼卫生所求援,卫生所的一位医生骑着自行车赶到现场进行救援,一看不得了,“这种病情我吃不消呀,龚老师,赶快送县人民医院吧,要不然大人小孩都保不住”,听到这里,全家人陷入紧张中,这么远的路,万一路上出点意外怎么办?危急之下,父亲放弃了一贯的原则,拨打了县革委会办公室电话,调用了一辆吉普车来接甘艳梅的妈妈。
经过医院抢救,甘艳梅终于降临在莲花这片土地上。
甘艳梅长大懂事后,我母亲握着她的小手说:“艳梅啊,为了救活你们母女俩,你爷爷犯了自己定下的戒律,这是你爷爷生命当中唯一的一次‘以权谋私’,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听话,做个好孩子”。
甘艳梅受这样的家风感染,18岁就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22岁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有二十年党龄了。
(篇三)爷爷和父亲的“为官”背影家风好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着家业能否兴旺、济世是否久长。
对此,我深有体会。
记得孩提时的一天,我正在院里同小伙伴们玩耍,爷爷突然把我喊回家,让我换双鞋,说是要领我去市长家串门。
市长家虽不豪华,但很敞亮。
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东瞅瞅西看看,看啥都觉得新鲜。
最让我震撼的是,市长家的卫生间里有一个巨大的瓷家伙,听说叫“浴盆”。
要是有了这东西,就不用去澡堂子排队洗澡了。
艳羡之余,我心想:还是当官好。
来之前,我曾听家人说,市长打算提拔爷爷当局长。
我暗自盘算:爷爷要真当上局长,我家也能装上大浴盆了。
可到了市长家之后,我才发现,爷爷借我这个“小道具”串门是为了谈正事更好开口。
当我偷听到爷爷与市长的谈话内容后,心都凉了。
爷爷说自己不适合当局长,并举贤荐能推荐了别人,还说这是为工作和大局着想。
可我心里暗自叫苦,看来以后“我家也能装上大浴盆”这个梦想也只能是梦想了。
其实,爷爷是“抗日战争开过枪,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跨过江”的老革命,论资历和能力,不输给一般的同龄人。
他一生为人狷介正直、淡泊名利,对于自己能否被提拔毫不介意,而且经常对我们说:“莫图权来莫贪位,时时想想老前辈;莫多占来莫去贪,时时想想打江山。
”爷爷一生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贪占便宜,用他的话说就是“宁可清贫让人敬,不可浊富挣骂名”。
爷爷的高风亮节、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家人。
我父亲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下过乡、当过兵,1977年高考恢复后又成为录取率极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实权部门任职。
有一次,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条一米来长的大鱼来到我家,一边说话一边掩面向父亲哀求。
父亲一边安慰她,一边打电话同有关部门人员联系,最终将她的合理诉求予以解决。
妇女转忧为喜,但父亲坚决把她抱来的大鱼挡了回去。
当时,年幼的我很不理解,帮人办事,接受一条鱼算什么!可后来,当我听说父亲单位的一位叔叔被检察院传讯、一位阿姨被停职检查、一位姐姐被要求写检查时,我才理解父亲坚守底线的重要性。
“秀才说读书,屠夫讲杀猪,文人谈礼义,蛮人论动粗。
”在清正崇廉的家风感染下,家人平时闲谈的内容则多是刚正不阿的包拯、秉公耿直的狄仁杰、一身浩然正气的文天祥、不怕死不爱财不结党的清官海瑞……我走上工作岗位后,也逐渐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
在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清正廉洁放在前”的家风教诲根深蒂固地刻在我心里,时刻提醒我不贪不占、秉公为民,鞭策着我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路上勇往直前。
(篇四)不是春风胜春风,浩然家风济世长**-05-31 15:17:12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人之有爱,本由亲立”。
亲情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浓烈的情感,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延续、沁入骨髓的DNA。
若论起对家风的认识,可能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理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
春节返乡,由所见所闻,有所感所悟。
家风其实很简单,一代做给一代看回家之前,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到家后,便迫不及待和父亲探讨,我想家风应该有醍醐灌顶的警醒作用,有春风浩荡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吧?这时,父亲喝了一口茶水,讲了一个关于我祖父的故事。
祖父曾多年担任村支书,有一次临近年关,一位同村的老乡背着一大袋麦子到祖父家拜年,祖父回家发现后,为避免“瓜田李下”,又给人家扛了回去。
父亲讲完之后说,你祖父当了二十多年“村官”,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从来没有侵占过集体一分利益,始终保持着老农民淳朴忠厚的本色。
家风不一定是宣言,也不一定成文,而是影响,是传承。
对!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历久弥新的传承!我也想起了一个故事,十几年前亲眼所见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父亲在教育系统工作,一次有人来家里请托送礼,父亲力拒不收,在相互拉扯过程中撕破了茶叶礼盒的外包装,茶撒满地,弄得双方都很尴尬。
犹记得父亲对我说,收了礼就是办错事,办好事也成了办坏事,到头来既坑了公家,也害了自己。
我想,这就是家风吧,不一定要像十里春风那样浩浩荡荡,而是绵延悠长、厚重积淀,时刻与灵魂相伴。
祖父和父亲都只是平凡的共产党员,在生活中也很少向我说教,但是言传不如身教,他们自身的行动就是对我最好的教诲。
我会铭刻于怀,不负家风。
干部家风非小事,一定要断清家务事假期里,住在乡下的舅舅来家里做客,我便问起,“您感觉现在的社会风气怎么样?”“现在风气确实是转好了,大不一样”。
我追问原因。
“看干部!”舅舅说到,“前几年在县城里混个一官半职的人回老家过年,都开着公车,村里面停了好多辆帕萨特、桑塔纳啊什么的,我们都能看出来是哪个局的车。
而且当官的不但自己坐公车,还让司机载着老婆孩子、七大姑八大姨去四处拜年。
这两年变化真大,城里的干部回家过年都不开公车,要么开私家车要么坐公交车。
乡亲们看到了感觉和他们心里也近了,都说看风气要看干部怎么办自家的事。
自家的事不当公事办了,风气一定好。
”我听后很有感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这么善于发现,从这样一个小细节就能捕捉出社会风气的转变;另一方面可见干部家风的好坏有多么重要,不仅是检验自身作风是否过硬的“试金石”,也是群众了解党风政风的窗口,是社风民风的风向标。
父亲补充道,“公车确实是面镜子,能折射出一名干部的家风、一个地区的政风。
前几年,单位有领导把公车当成自己‘专车’,经常用来接送家属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学。
上行下效,其他干部也时不时借单位公车去办私事,一会儿要搬家一会儿要接送人的。
近两年这种现象已经基本杜绝,领导干部们的门风家教也严了,家属上下班、子女上下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其他同志再遇到私事用车的情况也都是自己掏钱租车,没有再向公车伸手了。
”正如古语所云:“尔好谊,则民向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
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风正不正,影响着家庭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