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明礼仪画画

中华文明礼仪画画

中华文明礼仪画画中华文明礼仪画画篇一:浅谈中华文明之礼仪-浅谈中华文明之礼仪姓名:刘方祥学号:20XX06423泱泱大国,承载了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做出最为详细的精讲,一切仍在不断的探索中,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和考证。

中华文明涉及到文化、农业、生活习俗等许多方面,而我就从礼仪这方面来谈谈中华文明。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冠婚丧祭,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因此,礼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最具权威的制约因素,而尊礼、重礼、守礼、行礼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从理论上讲,礼起源于人类为调整主客观矛盾,寻求欲望与条件之间的动态平衡的要求。

从形式上讲,礼与敬神、祭神等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祭祀鬼神和先祖便成为“礼仪”的最初源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也由最初的祭神习俗演变成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礼规范人类行为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狭隘的统制阶级的利益。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礼”是到西周才发展成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

周礼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内容非常繁杂,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而其核心内容就是遵循“尊尊”、“亲亲”原则,通过稳定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维持稳定的统治秩序。

作为一种全社会所遵循的基本规范,礼制从诞生开始,就带有阶级统治的烙印。

西周时期,礼制已经较为完善,周人以“尊礼”著称。

但随着各国争霸、战争不断,礼制秩序不断被打乱,继而只剩下一些空洞的礼仪。

春秋时期,伦理道德修养渐渐成为礼的主要内容。

孔子将“仁”的道德内容注入到礼中,将其创新的仁的观念,注入到礼的躯壳中,改变了旧礼中不仁的成分,树立起有仁的精神之新礼。

自西汉武帝重举礼制大旗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礼制日益重视并不断强化,则礼制一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直至今日已衍变成了各种礼仪文明。

礼制的内容包括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为五礼之首,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时期,历代帝王祭拜天地的场所。

还有,古代人用一些玉器来表达他们对天地的敬畏之情,例如,玉璧(外表呈圆形)用以礼天;玉琮(方形)用以礼地,正好印证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帝王一般都到庙宇祭拜祖先,对宗庙的祭礼也极其重要。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主要包括了: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中国是个重孝道的社会,子女通过规定的时间的服丧过程,表达自己不同程度的哀痛,丧礼历来得到人们的重视。

吊礼是对他人表示自己慰问的一种礼仪。

恤礼是给予邻国援助和支持的一种礼仪。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主要内容包括:朝、宗、觐、遇、会、同等方面。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主要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等。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主要内容包括:饮食之礼、宾射之礼、飨宴之礼、贺庆之礼等。

饮食之礼主要指宗族之内宴饮的礼仪,有两种:一种是逢祭而宴,一种是以时而宴。

婚冠之礼包括婚礼和冠礼,婚礼一般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大程序;冠礼则是指进入成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贺庆之礼包括帝王改元、皇帝诞辰、节日庆贺等可贺可庆之事。

就其内在精神来说,其核心内容为宗法观念,周公之礼,是在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整理,补充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

周代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就是大宗或小宗对不同范围内,包括直系与旁系亲属族人的统辖和管理。

礼制在中国古代社会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是一份特别厚重的文化遗产,其内容经过改造之后,仍能为我们所借鉴,如吸收其中重教化、讲道德的精华,摈弃旧礼中维护等级,束缚个性的糟粕,取精用宏,使他更合乎国情,合乎世情。

篇二:举办“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主题绘画展赣榆县实验幼儿园举办“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主题绘画展在这草熏风暖,万物萌动的阳春三月,为营造“学文明、讲文明、用文明”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幼儿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升幼儿的文明素质,3月1日实验幼儿园举办了“文明礼仪在我心中”主题绘画展,孩子们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了身边的文明、心中的文明。

举办这次绘画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绘画才能的舞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文明礼仪知识更加普及到每个孩子的日常行为当中,让实幼处处充满和谐,处处体现文明。

(赵玉艳狄守花)篇三:道德讲堂教案设计(文明礼仪)道德讲堂之文明礼仪教学设计班会时间:20XX年12月26日班会对象:惠华中学初一年段班会地点:梯形教室班会目的:1、通过看录像、唱歌、讲故事、讨论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2、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2、把礼仪常规贯穿到视频、小品、朗诵等各种表演形式之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礼仪对于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1、开班会前,做好前期铺垫:搜集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等资料。

2、关于中学生礼仪的音像、画宣传画,文字材料。

3、环境布置(黑板、场地等)。

4、组织学生准备有关节目。

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班主任)班主任开场白: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

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是文明礼仪。

首先有请我们的两位主持人:陈林莉和林丽娜两位同学。

大家掌声欢迎。

二、活动开始:陈林莉:老师们林丽娜:同学们合:大家晚上好!林丽娜:今天这个班会课我们又有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陈林莉: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关于文明礼仪的。

林丽娜:文明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用到,已经是滚瓜烂熟了。

陈林莉:在家里,学校里,,马路上,大厦上,网上,电视里??随处都可以看见这个词。

林丽娜: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有的人却不怎么注意文明礼仪。

其实有时候一个微笑,一个问候那就是文明礼仪的体现。

陈林莉:是的。

那现在请同学们齐唱歌曲《歌声与微笑》林丽娜: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陈林莉: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下面有请吕盼冬同学来朗诵一段弟子规。

林丽娜:这段弟子规所讲的是有关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们,应该多学习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财富。

学会文明,学会做人。

林丽娜: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是处处都有着文明礼仪。

现在有请陈强盛同学讲述一段有关他自己身边的故事。

林丽娜:看完了短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呢?现在请同学们发言。

1、尊重教师是每一个学生的起码礼貌。

路上或不同场合见到老师要点头示意问好,或微笑行注目礼。

进老师办公室要轻轻扣门或喊报告。

在课堂上要注重礼仪,回答问题要自然大方,声音要清晰,做好上下课与课中的礼仪。

2、中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着装方面应朴素大方、活泼整洁为主。

校内以校服为主。

林丽娜生发式以简洁易冲洗梳理为宜,不烫发、染发。

陈林莉生的发型要保持整齐、干净以富有朝气的短发为主。

不留长发、不染发。

平时不留长指甲,林丽娜生不化妆、不涂指甲油。

3、相互尊重与帮助。

要坦诚相见,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宽容理解,善为人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处事要胸怀要宽,度量要广。

同学们之间讲究礼貌。

多用敬语,养成良好习惯。

4、上学、放学或外出回家,都应向长辈打招呼;客人来访,要热情地接待。

客人告辞时,应起身相送。

长辈休息时,不要轻易打扰他们,长辈病了,要勤问候、多问候。

林丽娜:相信经过我们的各项活动,同学们一定了解到了“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了”那就是素养和礼仪,这是我们的第一身份证。

陈林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美。

拥有美,能赢得他人的欣赏,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大自然中,木头的纹理、贝壳内部面层或晶体内部面层,无一不展示出内在美的力量,或许这就是美存在的地方。

林丽娜:外表的美是暂时的,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自信、善良、平静就是美,它不光使你自己光彩照人、充满魅力,还能感染别人,让别人感受到快乐、幸福。

陈林莉:内心的美是一种感人至深的美。

下面有请。

和。

同学为我们带来一个小品《文明礼仪》。

陈林莉:现在就让我们做出承诺吧!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请同学们起立!?我郑重承诺,做一个懂礼仪、有秩序、讲卫生的好学生,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语言文明,举止得体,告别污言秽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二.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友善宽容,明礼诚信;?三.教室内保持安静,文明学习,不大声喧哗;?四.公共场合轻声交谈,校园内不追逐打闹,食堂内文明就餐;?五.勤劳俭朴,不铺张浪费,少吃零食,节约用水用电;?六.遵守纪律,不追逐打闹,待人接物讲礼仪;?七.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八.文明上网,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讲究上网道德,合理科学利用网络资源;?九.爱护公共设施,不损坏公物,不在课桌上刻字画画;?十.保护环境,呵护生态,亲近自然,坚决不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事。

?我承诺,我宣誓,做一个诚实守信,文明守纪的人。

林丽娜:希望同学们都能遵守我们的承诺。

现在有请纪老师为我们七年级三个班级送吉祥并做总结发言。

掌声欢迎。

三、班主任讲话:1.陈副书记讲话2.班主任送吉祥并作总结发言。

篇四:对中华文明礼仪的看法对中华文明礼仪的看法在古代,礼主要讲述的就是封建制度下的等级观念,最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若违背,那便是不忠。

忠孝义构成了当时礼的总纲,但却过于注重等级观念,而产生了偏差,偏离了礼存在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却为孔子他们所推崇。

如西周时,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

他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

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

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

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

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但这种所谓的有秩序的社会,却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令他们只能生活在礼的枷锁下,无法自由的生活。

毋庸讳言,古代的礼仪道德是产生在阶级社会里的,它必然带有产生它的那个社会的深深烙印,有着它不合理的一面,诸如“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等一系列内容,则成为桎梏思想、扭曲人格、扼杀生命的罪恶渊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