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古诗词炼字题型总结(殷)

高考古诗词炼字题型总结(殷)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直接鉴赏关键词
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 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3、比较鉴赏 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问:颔联是诗中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中 的“宿”字和“翻”字用得非常精妙,请简要 说说二字“妙”在何处。
三、从写景状物上突破 解说:诗歌中写景状物的细腻精准往往凝聚在某 个字上面,我们要擅于分析其妙处。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 “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 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同时,用“铺”字 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 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 闲、舒适的感觉。
——高考古诗词鉴赏炼字专题
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 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 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 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二(描述)
三(情感)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设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 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人公的思想 感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步骤二
步骤一
•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离人 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 令自己肝肠寸断 。只一“看”字,就淋漓 尽致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无限心酸痛楚之 情。 步骤三
题型展现:
望庐山瀑布(05上海)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 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 “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闹”写出红杏花满枝头,竞相绽放之热烈之灿烂。“闹”有喧闹 之意,不禁让人联想到杏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不仅有色, 仿佛有声。春意为虚,红杏为实,“闹”字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五、从篇章结构突破 解说: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
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揭示全诗的思想,对 这样的字鉴赏要分析它与诗歌主旨的密切关系,把握它在 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领、过渡、总括。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字在诗中有何表达效果?

一道残阳
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铺”字,写出了夕阳西下,阳光斜 射的柔和之美。 马头冲雪过临洮,乱斫胡兵缺宝刀 “冲” “缺”使画面充满动感,彷佛戍 边战士们顶风冒雪、奋勇杀敌的场景 就在读者眼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字,写尽环境之空旷,孤寂,也写出了 征夫内心的孤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 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 之意。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 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 将这种由喜转悲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是触景生情 的过渡点,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 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 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 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三)。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川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早梅Biblioteka 齐己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 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 “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 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与诗题中的“早” 字相照应。
湖心亭看雪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极有层次感,对比写 出了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 物。而“一芥” ,“两三 粒”则以“小草”“米粒” 作喻体,更加形象生动地 描绘了事物的大小。
副词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 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一“忽”字,取漫不经心而 恰到好处之意。闯入她眼帘的柳色,使她联想起千里悬 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 感。 “忽”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 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 读者去仔细寻味。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 现的?请简要分析。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 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 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 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
结论:
高考试卷中,我们把这一类 型题归纳为“炼字”型题目
题型变体:
• 把某某字改为某某字好不好?为什么? • 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 掌握炼字型题目的答题技巧!
一(释义)
“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诗中的 “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 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 景象。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 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
题型展现:
湖州歌(03天津卷)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 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炼字题——牛刀小试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 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 意上的作用。(2分) (04浙)
“细”,脉脉绵绵,写得是自然造化发生 之机,最为密切。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使动用法,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 匆,春光易逝的思绪。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 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 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 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 动 词:富有动态 生动形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

• 形容词:体现意象特点 营造意境
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强调
• 数
词:突出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 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第三联中“浮”“动”二字用得好, 明明是自己所乘之船在动,却说是前面 的城郭在水面浮动,明明是波浪滔天, 浪拍天空,却说是天地也为之动荡,一 “浮”一“动”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 不仅渲染了磅礴的水势,也流露出作者 对襄阳风物的喜爱之情。
六、从景语情语上突破
解说:炼字从本质上说更是炼意炼情。鉴赏过程中要注意 挖掘字所蕴涵的深层情感。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
四、从表达技巧突破
解说:炼字一般体现的表达技巧为动静、虚实、反衬、 对比。
木 兰 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 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 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 好不好?为什么?
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2015/9/5
3
炼字名人警句
一个字,就是一种心情
一个字,就是一种意境
怎 一 个 愁 字 了 得 ?
一个字,就是一种情感
这 次 第 ,
2015/9/5
6
炼字: 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数词
(1)释义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述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情感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未”“先”“空”三个副词连用,生动 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动词 片 言 立 神 形容词
数量词
副词
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 以上诗歌中动词、形容 词、数词等词的赏析, 初步了解了古典诗歌的 炼字技巧,学会了炼字 题的答题思路,希望同 学们能将这节课学到的 炼字技巧,运用到我们 的诗歌鉴赏中去。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 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 效果?
步骤一 三个“一”字连用,极言诗人饮酒之 多。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喝酒,让人 仿佛看到了他和幽人开怀痛饮的情 景,表达了诗人与幽人对酌时,无 限的豪情快意。 步骤二 步骤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