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左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重点:《左传》的史学价值,泓之战的翻译难点:泓之战的选文翻译解题:一、关于《春秋》从目前确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
春秋末年孔子整理、编篡的《尚书》中的一部分文章和《诗》中《雅》、《颂》的一部分诗篇,也是较早的历史记载,前者同甲骨文、金文的记载都是殷周时代王侯贵族的档案文书。
后者是西周王室祭祀宴享时的颂诗。
这是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纪录。
一般说来,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
金文记事因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这与甲骨文是有明确区别的。
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际当时事。
一般不涉及到对于过往历史的追述;同时,所记之事多以王侯贵族为对象。
这两点,表明了他们作为官方文书的性质。
孔子所编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撰。
《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春秋”本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也把它们称为“史记”。
孔子修《春秋》,当在春秋之末,他在阅读了西周和鲁国文献的基础上,博览备采,撰成此书。
《春秋》以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历经鲁国十二公,共242年的历史。
大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
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
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二是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排比史实。
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春秋》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在史学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春秋》记入死亡,因身份不同,有的书为“崩”,有的书为“卒”,有的书为“薨”。
此为记军事行动,因双方或各方情况不同,而有伐、侵、入、战、国、取、救、执、溃、灭、败等种种书法。
记杀人,因杀与被杀者的地位不同,有的书为“杀”,有的书为“斌弑”。
类似这样一些在“属辞”上严谨有序的区别,其实反映了撰者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不同认识和评价。
关于《春秋》在撰述上的成就,《左传》作者借“君子曰”给娱乐这样的评价:“《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说它言少意明,意义深远,表达婉转而有顺理成章,直言其事而无迂曲,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这是把它的语言、内容、著述方法、社会作用都讲到了。
司马迁也说《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也是从语言和意义上肯定了它的成就。
孔子修《春秋》的时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
按照孟子的说法是“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司马迁也认为,“《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入事挟”。
他们的看法,道出了《春秋》问世的时代特点,《春秋》作为反映春秋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著作,无疑具有特殊的史学价值。
《春秋》对诸国纷繁复杂的历史,进行了爬梳、综合、排比,勾勒了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的轮廓。
但是它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事件中的有关人物,一般都没有写出它们的或他们的活动,这对于人们了解历史的事实和把握历史面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由后来的《左传》来弥补了。
二、《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1、《左传》的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大体上是《论语》中孔子提到的左丘明;司马迁所说的作《国语》的左丘;卫左氏人吴起即战国时相魏文侯的吴起。
但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一一予以驳斥,理由如下:《论语》中的左丘明与孔子似乎是同一时代人或者要早于孔子,而《左传》记述到了孔子死后若干年;如果《国语》作者与《左传》同,那么二书至少仍有互补作用或相互参证作用,然而二书风格文笔不同不说,内容上也看不出有互为参考之意义;吴起是著名军事家,讲究形势、谋略,而《左传》不排斥“怪乱力神”内容,其观点不一致。
2、其成书年代当在公羊传、谷梁传之前,即战国之际,上距鲁哀公不远。
有两种传本,一种是孔壁藏书,一种是民间私传本。
《左传》是用先秦文字写就的,属古文经。
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记上限与《春秋》同,下限到鲁悼公十四年,一共269年的历史,比《春秋》下推了14年。
《左传》是战国时期早期间世的历史著作,关于其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也有人认为是子夏或吴起。
从《左传》的纪年和书法来看,其作者肯定是受到了《春秋》的影响。
据各种资料研究,《左传》似应是完成与战国初期的作品,出自鲁国史宫的手笔,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
它吸收了以往编年史重视时间观念的长处,但传文内容同所谓《春秋》经文内容并不密切配合,记载的历史也比《春秋》多27年。
顾炎武说“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可谓富矣。
”是有道理的。
不过,一般认为《左传》是春秋时期编年史,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学家左丘明。
按鲁国十三个君主的顺序编写,自鲁隐公元(公元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计269年。
1、《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传。
在汉代,解释《春秋》的传有五种,即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两种早亡,流传下来的三种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释经的侧重点不同。
公羊传、谷梁传以释微言大义为主,左氏传则以史事叙述为主。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鲁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4年),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13个君主。
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中经12个国君。
《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但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具体内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材料就解释,无材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便经无,也会记载下来。
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四、《左传》的成就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
⊙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故“周郑交质”、“周郑交恶”。
⊙僖公二十八年践土之会“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春秋》“天王狩于河阳”)。
⊙昭公三年,叔向、晏婴论齐、晋季世的对话“其(民人)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左传》关于战争的观点,给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
《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
如:僖公22年的宋楚泓之战,先写宋襄公两次坐失战机以至造成宋军大败的恶果;接着又写出他为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愚蠢做法。
把宋襄公的迂腐固执描写的淋漓尽致。
又如僖公28年的城濮之哉,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
作者先写楚晋双方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接着刻意写了晋文公派人稳住草、卫二国,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报所谓的“楚君之惠”。
最后,写战役的本身:晋军以其下军、上军、中军分别与楚军的右师、左师、中军对垒,最后写晋军先击溃楚国的同盟军陈、蔡的军队,然后一举打败了楚军。
作者不仅写出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还写出了多种战术的具体运用,使人有一种历历在目之感。
4、《左传》新创了史论,将各种形式的史论(如“君子曰”、“孔子曰”)组合交织于记事之间,较之《春秋》“书”、“不书”或于一字见褒贬之类,已是大有不同。
5、全书文字生动,在文学上价值也很高。
《左传》内容丰富,篇幅为《春秋》的十倍,字数多达19万字之多。
记述了不少生动的历史过程和人物的活动。
这是《左传》与《春秋》在详略上的差别。
《左传》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有集中记录一件事的本末原委的,有集中写一个人的活动经历的。
如隐公元年记郑伯克段于鄢,就从郑武公娶妇写起,写出了郑庄公与其母其弟的矛盾的原委始末及事件的历史结局。
而僖公十三年则记录了晋国公子重耳出亡的坎坷经历。
这不仅丰富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弥补事件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艺术性。
《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五、《左传》的局限1、较明显地存在多体杂糅。
《左传》基本以编年为主干,但同时兼采人物传记、本末记事、以言述史等手法,且于此类人、事、言的记述中常常缺少时间界标以为限制,致使编年体式受到削弱。
2、评论尚未能完全把握历史文体。
《左传》评论史事,基本上以礼的违合为标准,“礼也”“非礼也”一类论断充斥全篇,还未能通过编年记事,从历史的变化发展和统治的成败得失来立论,读后使人有诵伦理书之嫌,而少观史策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