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月刊2016/1茛茛《人民日报》2015年10月9日刊登梁衡的文章:一个官员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因为文章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官员,如果他真的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真的想为社会、为百姓干一点事,真的想探寻真理,研究规律,那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
可惜,现在的官员只会写批示而不会写文章的为数不少。
这考验官员的两个能力,一是政治思考力,二是艺术表达力。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毛泽东那些大气、深刻又幽默的文章,都是文随事出,情随理现,自自然然。
现在的问题是官员中不会写、不敢写的不写;而爱写的人中又有一部分重形式而无内容,无思想。
有的哗众取宠,只顾给自己造势,不管读者的感受。
比如用诗歌体作工作报告、搞新闻发布,写口号式文章之类。
这就坏了官员写作的名声,招来更多的仇官心理。
官坛之文坛,浮云神马常乱人眼,干瘪教条又使人生厌。
官员写作也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
首先要肯定,为官又为文是对的,以文辅政有何不好?诸葛亮、魏征、范仲淹都相当于当时的国家级行政首长,他们的文章直接议政,既影响到当时的政策,又为后人留下了永远的思想财富。
存在决定意识,实践出思想。
只有他们那种特殊的庙堂之位、职责所在、忧国之心才可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只“文”而不“官”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所以,今天的干部倒是应该充分利用为官实践和高位思考这份人民赋予的特殊资源,为社会留一点好文章,这也是给纳税人交的一份答卷。
责任编辑:褚小钢茛茛新角新观点
诚盼官坛重抖擞,不拘一格出文章
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在2015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文化的特殊作用和独特功能就是对个人和社会的“教化”,从而塑造个人,引导社会。
其一,文化具有传递文明的作用。
文化不同于器物。
文化的这种传递文明的功能,使个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在较长的时间中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念。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化”。
如果没有这种“教化”,那么,我们就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重新开始”,现在仍然是原始人。
其二,文化具有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
人既有社会属性,又是自然属性;既有理性的方面,又有非理性的因素。
文化的作用是以社会规范“化”人,以发挥理性对人的行为的主导作用。
文化所代表的就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并被特定社会、一定群体所共同认可、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先在的给定性和约束性。
个人如果明显背离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其生存就会陷于困境。
其三,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
作为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文化提供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等社会标准,并可以通过社会教育而内化为个人的是非感、正义感、羞耻感、审美感、责任感,等等,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认识水平和人生境界,凝聚社会力量。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凝聚,社会力量的凝聚有赖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则主要来自文化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而能够凝聚国家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理想追求,能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凝聚起来。
作为观念形态,文化以其对全部社会生活的渗透力、凝聚力、引导力在经济生活、政治过程、社会活动中内在地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
这同样是文化的“教化”作用。
文化的作用是对个人和
社会的蹝教化蹞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