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核心知识汇总整理核心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所+v.=n.】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紧急情况】,此乃臣效命之秋【时候】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被+动词”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1)承上文谓语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 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3)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四、谓语前置(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五、宾语前置1.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司马迁《鸿门宴》)六、定语后置1.构成“中心词﹢定语﹢者”。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3、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4、“中心词﹢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七、介词结构后置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2.后置状语:(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固定用法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三、表反问语气1.“况……乎“,译为“何况……呢”。
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道……吗”。
如: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如: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
(龚自珍《病梅馆记》)4.“安……哉”,译为“怎么……呢”。
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5.“况……欤”,译为“何况……呢”。
如: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6.“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
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7.“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四、表感叹语气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欧阳修《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2.“亦……哉”,译为“也……啊”。
如:亦盛矣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五、表推测语气1.“得无……乎”“得无……耶”,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吧”。
如:吾辈得无苦贫乎。
(《记王忠肃公翱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蒲松龄《促织》)2.“其……乎”,除了表反问语气外,也可以表委婉的推测预期,译为“大概……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六、表判断语气“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