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处理与综合回收利用【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多。
面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状况,我们已不能局限于控制和销毁垃圾,而应该加强针对性研究和实践,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处理利用垃圾,变废为宝,开发适合我国的工艺发展路线,达到综合回收利用和资源化。
【关键词】建筑垃圾现状处理方法综合利用一.建筑垃圾概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
建筑垃圾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
按产生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
与其他城市垃圾相比,建筑垃圾具有量大、无毒无害和可资源化率高的特点。
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如:废金属可重新回炉加工制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木屑等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碎砖、混凝土块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代替砂直接在施工现场利用,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浇捣混凝土等,也可用以制作砌块等建材产品等。
二.我国建筑垃圾现状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
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
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m2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t。
若按此测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t。
我国建筑垃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1)建筑垃圾面广量大;(2)建章立法操作性差;(3)研究成果推广困难。
三.建筑垃圾的处置和资源化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指将建筑垃圾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其进行再生利用。
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换言之,循环经济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指导思想。
200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应当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是该法对建筑垃圾的直接规定。
1.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砖事实上,建筑垃圾中的混泥土、水泥等废弃物经过破碎和筛分等工作。
再把其中的木材、钢筋以及有机质剔除后,将砖渣类建筑垃圾进行破碎,破碎后再生骨料与生态型水泥,防冻助剂,水按比例计量,搅拌,经制砖机加工生产,可获得高性能标准砖。
由于水泥砖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如垃圾的炉渣、矿渣、建筑垃圾等,通过制砖机设备可以将其转化为免烧砖,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因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水泥砖市场。
2.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再生骨料混凝土简称再生混凝土。
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与分级后形成的骨料简称再生骨料;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称为再生骨料混凝土。
充分利用再生骨料混凝土,不但能有效降低建筑垃圾的数量,减少建筑垃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同时,利用再生骨料制造再生骨料混凝土还能减少建筑工程中对天然骨料的开采,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
(1).抗压强度众多的文献研究表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再生骨料的替代率密切相关,当再生骨料替代率在30%以下时,再生骨料混凝土与普通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差距不大,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大而降低。
再生骨料50%取代天然粗骨料时,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5%~20%不等,当再生骨料100%取代天然粗骨料时,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较多,最大降幅达到30%。
同时,相关试验表明:由于再生骨料混凝土和天然骨料混凝土的骨料成分不同,它们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增长情况也不相同,与天然骨料混凝土相比,同一水灰比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约低15%,但其相差的幅度会随着龄期的增长而慢慢缩小。
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受水灰比的影响非常大,再生骨料混凝土随水灰比增加,抗压强度急剧降低。
水灰比平均增加0.1,抗压强度下降20%左右。
(2).抗拉强度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再生骨料的替代率密切相关,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随再生骨料的替代率的提高而降低,当再生骨料100%替代天然骨料时,再生骨料混凝土对比天然骨料混凝土抗拉强度降低6.9。
众多研究者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抗拉强度随再生骨料替代率的提高,强度降低所得的结果虽然离散,但总结众多研究成果,发现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受再生骨料的替代率影响并没有抗压强度大,因此,采用抗压强度的10%作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比较保守和偏于安全的。
3.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以上两个方面。
让人倍感惊奇的是,国内很多风景秀丽的人造山居然也是由建筑垃圾堆山造景而来。
如天津市最大规模的人造山占地约40万平方米,利用建筑垃圾500万立方米,如今这座人造山已经成为天津市民游览休闲的大型公共绿地。
而河南省濮阳市为有效解决建筑垃圾的处置问题,从1999年开始,在濮上路以西占地500亩建设濮水公园,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堆山造景,既弥补了平原地区无山无水的缺陷,又大量处理了建筑垃圾,得到一致好评。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首批确定7处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地点,由此,石家庄市成为我国首个批量利用建筑垃圾进行堆山造景的城市。
据介绍,这7处人造山景点计划销纳建筑垃圾1520万立方米。
在我国,除了以上3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式,也有部分地区将建筑垃圾处理后用作建筑地基。
经研究,目前建筑垃圾的再生处理方式的发展速度之所以没有跟上我国的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以及建筑垃圾增长的速度。
主要集中在经济问题。
目前的建筑垃圾的分捡工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表层上面的原始方式。
只是仅仅将易分捡出来的钢筋进行回收,甚至由于没有破碎机械,混凝土中的钢筋甚至都不能进行回收,经过这样分捡后的建筑垃圾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砖、石、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如果直接进行土方回填,掺杂以及附着在回填料中的对于地下水以及土壤有毒、有害物质——涂料、油漆、胶等大量存在。
如果对回填料在现场再次进行处理,除现场不具备机械、技术等因素外,繁琐的处理方式以及高额的处理费用会将大多数施工单位阻挡在再生处理方式的大门之外;如果将此部分垃圾制作成建材制品,且前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的工厂少之又少,就算有,高额的运输费用再次阻挡在面前,所以最终还是一埋了之。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存在的若干问题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目前促进建筑垃圾利用的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如何支持建筑垃圾利用工作,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支持促进建筑垃圾利用,已有的政策怎样落实,由哪一个部门组织协调,怎样解决堆存用地,经济上如何扶持,政策法规上如何引导等,都需要认真研究。
源头控制不力,建筑垃圾受控处理量远小于实际排放量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建筑垃圾受纳量远远低于排放量。
大部分靠偷倒乱倒的途径进行处理,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阻碍交通,危害人体健康。
此外,建筑垃圾收集点设置不合理或与生活垃圾中转站合建也导致部分建筑垃圾没有进入受纳程序。
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化水平不高,回收利用率低绝大部分依然是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
虽然有的城市采取分类垃圾箱,但利用程度不高。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能力。
设备落后,导致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处理就被直接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既浪费资源,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
建筑垃圾处理工艺技术水平落后建筑垃圾的处理缺乏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能力,设备陈旧落后,垃圾处理多采用简单填埋和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人们健康。
对国外的建筑垃圾处理借鉴较少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的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应适当予以处理。
美国政府制定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
总之,这些国家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值得我们借鉴。
减少建筑垃圾的几点建议加强宣传提高建筑垃圾全程管理意识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将建筑垃圾管理由过去的清运、填埋的”末端”处理,扩大到生产、流通、消费、收集和处理的整个过程。
应通过宣传使”全程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群众配合监督,从而紧扣建筑垃圾全程管理各个环节,使得建筑垃圾处理有序进行。
加快完善立法和监督执法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凡利用垃圾生产出来的材料和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施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不仅节约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还能大大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
积极推动建筑垃圾治理的产业化通过对企业及居民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建立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利用建筑垃圾的新型环保产业。
政府要对环保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通过采取经费补助、低息、贴息或免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来推动建筑垃圾的产业化,合理规划使其形成产业链,并理顺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的价格体系,使建筑垃圾资源化在经济上确实可行。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几点建议用于制备再生骨料由于建筑废料中废弃混凝土和废砖石占到80%以上,因此,再生利用这两类废料是处理建筑废料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