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课新航路的开辟练习习题1.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A.迪亚士的远航B.达·伽马的远航C.哥伦布的远航D.麦哲伦船队的远航2.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
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B.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C.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D.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3.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A.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C.引发了1789年的法国革命D.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4.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商业经营方式最早产生于A.手工工场兴起时期B.新航路开辟后C.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5.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6.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
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
“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A.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C.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D.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7.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右图),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
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A.印象派画风已盛行B.新航路开辟促进全球贸易发展C.世界市场已经形成D.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8.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的航海家们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
如图所示新航路,属于迪亚士开辟的是()A.①B.②C.③D.④9.17世纪初的西班牙劣币狂行,一夜之间黄金白银都不知流到哪里去了,市场上充斥着劣质的铜币,用这些铜币去抢购粮食,会累坏体质虚弱的无产者,因为一口袋粮食恐怕需要一口袋铜币。
不无夸张的是买一支蜡烛要付出二倍的铜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罗马天主教会的盘剥B.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C.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D.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10.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l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
“新作物”最有可能是()A.玉米和马铃薯B.小麦和水稻C.马铃薯和小麦D.水稻和玉米11.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
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B.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C.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D.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12.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①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②世界贸易活动范围扩大③世界贸易路线由陆路发展到海路④从公平的商贸活动到掠夺性贸易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3.新航路开辟后,下列国家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的先后顺序是()A.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B.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荷兰C.葡萄牙﹣﹣英国﹣﹣荷兰D.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14.16世纪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C.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大西洋15.“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晌()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16.加亚尔等在《欧洲史》中说:“这次航行是航海家的双重胜利,因为他克服了形形色色的自然障碍与人为的障碍。
在这次壮举以后,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海洋与大陆的分布状况,能够更精确地确定地球的形状和体积。
”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A.迪亚士B.麦哲伦C.哥伦布D.达∙伽马17.1492年,一位欧洲航海家带着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向西艰苦航行,终于看到了陆地﹣﹣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这位把“割裂的世界连接在一起”的航海家是()A.郑和B.马可•波罗C.哥伦布D.达尔文18.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
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B.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C.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D.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19.有学者认为: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
据此推断,其所认为的20世纪上半期应该是A.“理性”的时代B.“工业”的时代C.“探索”的时代D.“冷战”的时代20.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
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致使西欧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第II卷(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布局。
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
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
曾经被西方霸权扭曲的文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现在重新被扭转。
亨廷顿说:这是“文明的冲突”;我说:这是“文明的回归”。
“回归”意味着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间的关系重新平等。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根据材料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白银从700万千克增加到2140万千克……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
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
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
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
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的哪一历史现象?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试卷答案1.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太平洋丝绸之路”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欧洲新航路开辟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揭示的历史史实,排除AB。
此题易误选C 项,结合“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判断可知,可知,C项不符合新航路开辟史实,排除C。
D项,即“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符合史实,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2.A由材料“1504年”“葡萄牙”“威尼斯”“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等关键信息可知,世界开始了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答案选A;由材料并不能得出中东经济地位的提升,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价格革命,排除C;D与史实不符,排除。
3.A【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白法国货币含银量减少的影响,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实际上是对被殖民国家的更为残酷的掠夺,促进了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4.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故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排除。
5.考点:5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重点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解答: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与银价下跌没有必然关系,故A项错误;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那么国内金银价格不会波动这么大,故B项错误;明代嘉靖时期推行赋役征银政策,材料信息是崇祯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金价上涨,银价下跌,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有关,故D项正确.故选D.6.“泰西”是客观描述,且有以西方为视角的“‘远东’一词”信息,无法体现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包括欧亚之间的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了解日益加深,“泰西”“远东”是对欧亚大陆两端地理位置的客观描述,是相互了解后的“成果”,故B项正确。
如果说“远东”一词有“欧洲中心论”的意味,那么“泰西”一词则有“中国中心论”的色彩,“泰西”一词的发明从逻辑上不可能是受“远东”一词的影响,且材料也未体现,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活动同时也是早期殖民扩张活动,此前欧亚之间有间接、间歇、局部的交往,甚至有直接的交往,亚洲的丝绸、香料等商品辗转运销西欧市场,因而并非早期殖民扩张才开始欧亚间联系,故D项错误。
故选B。
7.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印象派画风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期,这与给定的时间点明显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间及全球贸易发展,故B 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只是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已,其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中期,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东西方之间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此时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依旧属于较为珍贵和稀少的物品,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