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处理1. 许多家长看到小孩子就很着急,急着给小孩子喂退烧药,其实,小孩子发烧并不都是坏事,不要急着退烧,要分清低热中热和高热。
还有夏天由于天气很热,许多小孩子常常是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别以为都是暑热造成的。
只要孩子不想吃饭,懒得动弹,就要怀疑是否发烧,用体温计测一测,一旦发烧就应引起注意,及时查找原因。
2. 小儿发烧最常见的原因还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会出现打喷嚏、怕冷、咳嗽、头痛等症状,如果热度在39摄氏度以下,家里还可以对付。
让孩子多睡觉,多喝水,吃点感冒药,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不必太紧张。
孩子高烧在39摄氏度以上,剧烈的咳嗽,则应怀疑是小儿肺炎,应立即送医院求治。
许多人以为肺炎是发烧“烧”出来的,这种看法不对,因果关系颠倒。
对付小儿发烧,目前一般家庭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服用退烧药物,二是采取外部降温。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值得提倡。
发烧是人体与病菌抗争的一种免疫反应,病菌在相对高温下容易被杀灭。
许多人有“发热恐怖症”,家长往往怕儿童烧出什么毛病来,不时地给孩子服退烧药,结果,即使暂时降了下来,一会儿也会再度上升。
正确的方法是应及时给孩子补充一定的营养和充足的水份。
如果确实需要给孩子服用退烧药,也要按医生的处方严格执行。
3.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
小儿的正常体温存在个体差异,因体温中枢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小儿正常体温在36—37度之间,早晨3—6点稍低,下午5—7点稍高。
体温在37—38度之间为低热,39—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
发热是身体对细菌或病毒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
从而有利于小儿正常发育,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热,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如果盲目急于退烧,就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当体温达到39以上就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
有4%-12%的孩子在高热时会发生惊厥,惊厥反复发作可能造成脑损伤。
也是某些癫痫的先兆表现,还可能导致其他危险。
因此,凡有高热惊厥史或家族史的小儿,一旦高热就应立即给予退热处理。
4.一般39以下物理降温,但是个别有高热惊厥史的38.5或38.7以下就要物理降温。
但是刚开始发烧,部分宝宝往往全身发抖,手脚冰冷、脸色苍白,这时,可以用热水袋,电热褥等在床上加温后让孩子安睡。
有以下几点:a.环境:清洁、安静,室内温度要适当,室温过高不利人体散热,会增加患儿烦躁,过低则易使小儿受寒,一般室内以20℃左右为宜;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将患儿转移到其他房间),避免对流风。
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切忌关门闭户,对通气欠佳的居室应开电扇,气对流(注意不应对着孩子直接吹),有助于小儿热降温。
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b.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
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c.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伴有腹泻的患儿注意留大便标本化验。
d.饮食:在发热时人体营养和体液消耗较大,必需注意适当补充,应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如面汤、粥、蛋羹,以清淡为宜。
要适当吃些新鲜水果及果汁,水果中以梨、西瓜、荸荠等为好。
避免吃油腻、辛辣及生冷食物。
如病儿食欲减退,不能保证营养和液体入量,必要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输液。
e.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黏膜干燥,口腔自我清除能力减退,易使食物残渣滞留,便于细菌繁殖而引起口腔炎、齿龈炎等,所以对发热小儿还应做好口腔护理,可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轻轻擦洗口腔或用淡盐水含漱,早晚各1次。
f.衣服:发热的患儿衣服不易过厚,特别是婴幼儿不可裹得太紧,否则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
如果出汗请及时擦干皮肤或更换衣服,防止直接吹风,避免受凉。
穿衣宽松、薄爽。
有些家长越是高热越是给孩子多添衣、盖被,其目的一是怕再受凉,二是为了“捂汗”。
这种错误护理反而使体温不能外散而继续升高,甚至会引起孩子高热抽搐。
g.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到舒服。
5.物理降温:是一种可反复使用、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包括以下方式:a、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水温在15度左右,待毛巾变暖后更换;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置于脑后,如没有冰袋可将冰放于热水袋或塑料袋中,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
如还可用不透水的塑料袋。
注意:皮肤和冰袋之间要用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
胸部和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止心率减慢或腹泻。
b、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风,室温在24—26度之间,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
托起关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
注意:水温不可过冷或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
病情重及精神、面色、呼吸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c、温毛巾敷:30度左右温水沾湿大毛巾裹住患儿身体,只需露出面部及足底10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同上。
d、酒精浴:30—50%的30度左右酒精,用方纱沾湿后,按全身方向如下,上肢:腋下—侧——上臂外侧———手臂;腋下——上臂内侧——手心;下肢:侧髋部——大腿外测——足背;腹股沟——大腿内侧。
现在不怎么提倡酒精擦浴,一般都是用温水擦浴,方法同前。
大动脉处停留时间长。
全程20分钟左右,时间长会引起血管收缩。
如发生寒战、神色、呼吸、脉搏异常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擦浴。
注意:(1)胸腹部不可擦,以免引起心率减慢及腹泻,新生儿酒精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皮肤擦至发红为宜,(3)温水擦浴时,动作要轻柔,不要将皮肤擦破。
6、药物降温:遵医嘱适当使用退热剂。
(1)安乃近点鼻,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2)口服退热剂,如阿苯、泰诺等;(3)注射退热药物,如赖氨比林等。
注意:所有退热药物必须遵医嘱执行,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
新生儿不用退热剂(只需打包降温即可),用药后40分钟可测体温,检查用药效果。
7.患儿在高热时出现短暂的良性发热性抽搐,数分钟内自行终止,并不损伤大脑。
机体只要在同病原菌“战斗”,就有发热存在,只有将致病菌全部杀死才能退热,药物杀灭细菌有一个过程,退热剂只是针对症状,仅能退热几小时,如病原菌未清除,体温还会再升高。
遇到这种情况,安慰家长不要惊慌。
8.量体温的正确方法:先甩动温度计,使水银下降至三十五度以下。
腋温:将温度计放置于腋下,固定手臂,勿令其任意挥动,测量四~五分钟。
口温:儿童勿用此法以防温度计咬断。
肛温:新生儿时期较建议采用此法。
背温:将温度计置于背上并平躺测量4~5分钟。
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由于缺乏对发烧的正确认识,导致了许多误区,影响了孩子的康复,有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误区一发烧都是坏事实际上,发烧对孩子也是“有功”的。
发烧表明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
多数发烧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发热时体内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病原毒素排出;发烧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有助于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
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误区二发烧越高病情越重发烧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尽然。
一个体温只有38.5℃的孩子无精打采,可能比体温高达40℃还在活蹦乱跳的孩子病得更厉害。
病情的轻重,主要应看孩子的精神状态,而不能仅仅看体温的高低。
婴儿因为免疫系统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往往在病得很重时不发烧。
误区三发烧会烧坏脑子这是一种误解。
人体大脑细胞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通常要在42℃以上才会逐渐被破坏,而一般疾病引起的发烧很少会超过此温度,所以40℃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直接伤害,因此不用担心发烧使“脑筋变坏,智力变差”。
只有小儿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伴有发热时,脑质本身受到病毒或毒素破坏,才会损伤到脑细胞。
另外,部分孩子发热时会出现高热惊厥,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而出现频繁的惊厥或惊厥且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对大脑有影响。
降温的误区:1.有很多个体诊所和家长把地塞米松当退热药使用,这是错误的,因为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它是有退热作用,但是它是通过减少内源性至热原的作用而达到降温的作用的,但是它同时还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使病毒和结核感染扩散。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主张首先使用激素来降温的。
2.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发热不知所措,特别是当服用了退热药没有很快见到效果时就急得再次用药,不管够不够间隔,这样会使付作用叠加的。
纠正的方法是:尽量要间隔4~6小时给药,如果没到这个间隔,孩子体温又下不来,那就要使用另外一种退热药,这样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有的家长平时备了一些解热镇痛药的复方制剂,比如泰诺、护彤、臣功再欣、感冒通等,孩子感冒就给吃上这些药,其实这些药中本身就含有扑热息通或布络芬,发热时同时又用上扑热息通和布络芬制剂,孰不知这样重复的用药会增加毒付作用的。
所以劝家长们在用药一定要看一下有效成份。
4.一般发热多在夜间为著,所以患儿经常在午夜0点~2点出现高热,这时家长急急忙忙给孩子喂了退热药,可是还没有等到药物吸收发挥作用就急不可耐的打车到医院看急诊,从吃药到医院一般都在30~60分钟,这时退热药刚好发挥作用,体温开始下降,医生这时是不可能再给用退热药的,所以劝家长要么就先别吃药,马上去医院;要么就吃完药多观察一会儿,以免白跑医院。
肺炎信号弹:妈妈可观察宝宝是否出现以下症状:一:看咳、喘和呼吸是否困难。
若咳、喘较重,宝宝两侧鼻翼一张一张的,口唇发青或发紫,有可能宝宝已发生肺炎,且病情较重。
二:看饮食。
宝宝得了肺炎,食欲会显著下降,不吃东西,或一吃奶就哭闹不安。
三:听胸部。
宝宝安静时,父母可将耳朵紧贴宝宝脊背仔细倾听,肺炎宝宝在呼气时会听到"咕噜"声,医学上称之为细小水泡音。
这是肺部发炎的重要特征。
妈妈们可以做什么?宝宝出现肺炎症状,妈妈们一定要立即带宝宝就医,还要做好宝宝的护理。
注意保温及环境温度。
喂养以少量多次喂奶为宜,不宜一次喂得太饱,以防呕吐。
注意不要把宝宝包裹太严密,要使宝宝呼吸通畅,以免窒息。
观察宝宝呼吸与心率的变化。
对重度呼吸困难的宝宝应采取头高足低位,侧卧位,并注意帮助宝宝及时清除口腔内粘液或鼻腔分泌物。
小贴士:保证宝宝房间的清洁;尽可能避免宝宝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爸爸妈妈感冒时应尽可能少接触宝宝,接触时应带口罩;感冒流行季节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去。
退烧药很常用,但其毒副作用也是常见的。
诸如药疹、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等,尤其是当久用或过量使用此类药物时,毒副作用更加显著。
因此,退烧药必须慎重使用,基本原则应该是能不吃就尽量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