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诊断与处理

发热诊断与处理

这是因为正常体温可随各种因素影响而发 生变化:①体温可随性别、年龄及种族不 同有所变化;②正常体温受昼夜及季节变 化的影响,一日间以清晨体温最低,下午 至傍晚最高;夏季体温稍高,据统计上午 平均体温为36.9℃,其它三季平均为36.6℃;
• ③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及 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升高达37.5℃左 右(腋表);④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 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 这种差别随体温升高变得不明显,高热病 人三者基本一致。
• 腋表测温时间以5分钟为准,正常体温一般 为36℃~37℃,如只是个别1次体温达 37.4℃,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 可不认为是病态。
二、病因与临床分类
• 1. 感染性发热*
•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
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渐降:体温在数 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肺炎。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
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体温高低可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表为准, <38℃为低热,38℃~38.9℃为中度发热, 39℃~41℃为高热,≥41℃为超高热。
• 按发热时间长短,发热可分为4类:①短期 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 ②长期发热指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
发热诊断与处理
发热的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 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 用下或各种原因引 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称为发 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 小儿体温的正常值各家报道并不完全一致,
惊厥
五、治 疗 要 点
• 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 效抗生素。风湿性疾病需激素、免疫抑制 剂等,肿瘤性疾病需化疗等
• 2、对症治疗:
• 2.对症治疗(1)降温 物理降温(退热 帖、酒精擦浴、冰袋、降温机等) 药物
3 6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 体温渐升至39 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如此反复多次。
• 常见于布鲁菌病。
C 波状热 4 0
3 9
3 8
3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6
• 测温时间长短对所测得的体温也有影 响,测温时间长测得的体温略高,将
腋表、口表及肛表测温时间分别固定 为5、3、2分钟,则三种测试方法所得 结果近似。
• 一般认为体温比平时所测温度增高为 发热。目前儿科临床多采用腋表测温, 因其较方便,且不易引起交叉感染。 除环境温度过低,或病儿循环不良时, 腋表所测体温偏低,需采用肛表测温 较准确可靠,一般均可满足临床需要。
鉴别诊断。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稽留热
C4
0
3 9
3 8
3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可增强白细胞 的动力及活性,刺激干扰素的产生及激活T 细胞的功能。发热可使一些病原体生长受 抑。这些均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 的好转。动物实验也发现感染后能引起发 热的动物要比不能引起发热的动物病死率 低。
• 但发热尤其是高热时,也会对机体带来一 定危害。例如高热可引起惊厥,发热使氧 消耗增加,对本已缺氧的病人可加重组织 缺氧;发热时心搏出量增加,可使心脏病 或贫血病人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 衰竭;高热可增高颅内压等。因此,对每 一具体病儿应作具体分析,必要时给予对 症治疗。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不规则热
4 0
3 9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 6
注意
•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由于近年不少疾 病在基层医院已开始用抗生素控制,以及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也会对体温产生明显 影响,使热型发生变化,使其对疾病鉴别 诊断的意义远不如过去。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间隙热
C
4 0
3 9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显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 ③原因不明发热(FUO)指发热持续或间 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 诊者;④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 达39~40Ċ或以上,如疟疾。 缓升型: 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核。
•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
6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 体温常在39Ċ以上 •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 脓性炎症等。
驰张热
C 4 0
3 9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 6
相关主题